第22章 人民的名义!

“儒儿,你可知道此檄文究竟是由何人所撰写而成?”杨蒯语气深沉且带着几分凝重。

“孩儿自然知晓,这篇檄文乃是陛下当年起兵立志恢复我华夏荣光之时,亲自授意并责成五位重臣共同挥笔书写而就,而父亲大人您,正是那五人之中的一员!”杨儒抬起头来,目光中满含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没错,确实如此!那也是为父从政的开端!若不是当年陛下亲自点将,只怕为父现在可能会做一个教书育人的先生吧!当然了,做教书先生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从政对为父来讲,更加的海阔天空嘛!”

“父亲读书堪称学富五车,从政也定不弱于人后!”

杨蒯顿时心中一痛,“不弱于人后吗……想当初我们五人一同受命于陛下,肩负起这重大使命。如今,陈康已贵为我大兴王朝的首席异姓王,权倾朝野;曾仕、赵孟頫和徐世知也都位极人臣,皆得以拜相。唯有为父......”说到此处,杨蒯原本坚毅的面庞之上,蓦地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落寞之色。

杨儒看着父亲落寞的神情,心中暗道父亲果然心有不甘。

他上前一步,缓缓说道:“父亲,孩儿明白您心中的抱负未能尽展。如今河南王既有此大礼相赠,又有如此大志,父亲不妨就此站队河南王,以图富贵。”

杨蒯微微眯起双眼,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心中暗自盘算着如何试探这个儿子。他微微摇头,沉声道:“儒儿,你以为为父真的只是为了富贵吗?”

“孩儿不敢,只是觉得父亲之才不应被埋没。”杨儒连忙解释。

杨蒯继续说道:“这天下局势,风云变幻,为父岂能轻易站队!那河南王虽有大礼相赠,可这背后的风险又岂是轻易可承受的?”

“那父亲您……”

“吸引我的是他方才说过的一句话……”

杨儒当然知道,方才龙傲惠所言:敏国公与徐世知争夺凤族族长之位,可徐世知既是陛下的小舅子,又是龙傲华的准岳丈,势力庞大,若不另寻助力,恐难有胜算。

“父亲,您终究还是想做凤族族长。”

“当然!凤族族长之位谁人不想?儒儿啊,为父太想进步了……可恨那徐世知仗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处处压为父一头,但为父也不是轻易退缩之人。”

杨蒯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接着说道:“儒儿,你且说说,若为父真的站队河南王,会有怎样的后果?”

杨儒略作思索,正色道:“父亲,孩儿以为,站队河南王虽可能在短期内获得富贵与权势,但河南王起兵谋反,乃是大逆之举!若失败,杨家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就算成功,父亲也难免被世人所不齿!昭昭青史上留下骂名!”

“迂腐至极!留下骂名?哼!历史从来就是胜者创造的!而胜者就是英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我们记住了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再加上一个成吉思汗,是吧!”

“史书太薄,写不尽百姓之苦难!父亲,孩儿从小就听您说这番言论,为何今日却口出如此无情势利之语?”

杨蒯微微颔首,心中对儿子暗暗赞赏,脸上却依旧不动声色,接着又问道:“百姓?请问,百姓是谁?他在哪里?算了,为父不与你计较!我且问你,那若为父不站队河南王,又当如何?”

杨儒回应道:“父亲,若不站队河南王,虽可能暂时失去一些机会,但可保持中立,观察局势,再做定夺。且杨家一直以来忠君爱国,若坚守此道,即使局势再乱,杨家也能保得清名。”

杨蒯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欣慰。他继续试探道:“那依你之见,为父当如何抉择?”

杨儒坚定地说道:“父亲,孩儿以为,杨家当以忠义为本,不可轻易背叛陛下与太子。至于凤族族长之位,父亲可凭借自身的才能与品德去争取,而非借助外力。”

“那你自己什么态度?”

杨儒毫不犹豫地回答:“请父亲恕罪!不论是君臣之节,还是朋友之义,无论如何孩儿都要坚定地站在太子那边,为太子效命!”

听到这里,杨蒯心中大喜,沉默片刻后,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杨儒一脸茫然,不知父亲为何发笑。

杨蒯止住笑声,拍了拍杨儒的肩膀说道:“好!不愧是我杨蒯的儿子!儒儿,为父十分欣慰!”

随后杨蒯一甩衣袖,身姿更加挺拔,他缓缓说道:“儒儿,为父一生,历经风雨,见过太多的权力争斗与人心险恶。在这乱世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尤为重要。杨家世代忠良,不可因一时的利益而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