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是加黑麻布做的帽子,表示男子将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
[再加白鹿皮缝制的帽子,表示男子将有为国战斗的权利。]
[最后一次是加爵并冠,那是一种用细葛布或丝帛做成的褐色帽子,和冕相像,表示男子将有参与祭祀的权利。]
[三次加冠也象征着行冠礼者的德操步步长进,这是每个贵族青年必经的道路。]
[接着,他要带礼物去见国君,缔结君臣关系。]
[还要拜见乡大夫,表示自己已成为贵族社会的成员。]
[此后,宗庙朝会中,将有一个他的位置,也有一份他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成年男子,不能在用幼时的名字,所以冠礼,也包括命字的仪礼。]
[取字的任务,就交由加冠的贵宾完成。]
[伯、仲、叔、季,是四兄弟的排行顺序,也是每个成年周人名字的一部分。]
[长幼秩序,是社会坐标之一。]
[有了这些字样做标识,一个成年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就一目了然了。]
......
【席的使用!】
......
[席的使用,在当时已十分普及,并成为礼制定规的一部分。]
[无论贵族宅邸还是平民之家,室内都要铺席。]
[用餐时,菜食会放在席上,或席前的案上。]
[各类酒器和灌席用器也都陈列好了。]
[宾客们陆续前来,经过三揖三让,把客人迎入中堂。]
[宴席开始了,古人席地而坐,也席地而食。]
[座位席次的安排是有规制的,作为主人要坐在首席,称‘席尊’、‘席首’。]
[其余人按等级依次而坐,坐席要有坐姿,正确的姿势是双膝着地,腰伸直。]
[宾客入座时,要肃静而有序。]
[周礼对这一切规定的详尽而细致,并以数百年的时间将礼制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即使在身份并没有那么悬殊的乡间,宴会也有严格的次序,那便是尊敬的长者。]
[以十岁为一个年龄阶段,随着年龄的递增,可享受不同的待遇。]
[六十岁以上的人,才可入座。]
[五十岁的人,必须站在旁边听候吩咐。]
[丰盛的酒席上,仪式感同样有条不紊。]
[首先是献酒与回敬的往来,宾客之间恭敬礼让,大家都按礼节说话。]
[等献酒结束,音乐登场后,气氛将从严肃转为活跃。]
[一边进食,一边享受雅乐,是周代宴会盛行的风气。]
[歌者和乐师一一就位,堂上弹瑟而歌,堂下笙乐吹奏。]
[在歌舞杯盏声中,宾主谈笑尽欢,其乐融融。]
......
【诗乐的唱奏!】
......
[与礼相伴,诗乐的唱奏无处不在。]
[如诗般的歌词,经由《诗经》记录,数千年传颂不息。]
[那是我们民族的童年时期,也是诗性天真勃发的时期。]
[诗三百篇,都是被演唱的乐歌。]
[宗门祭祀所用,收录于《颂》。]
[《风》和《雅》两部分的很多曲目,都在朝会和贵族宴会中演奏。]
[选不同的乐歌,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
[《鹿鸣》一篇中的‘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可借来作为迎宾之词。]
[《四牡》有‘王事靡盈,不遑启处’等,可用来赞扬宾客的勤劳。]
[《皇皇者华》中的‘周爰咨诹’,可表示对宾客咨询请教之意。]
[雅乐中还有苍劲有力的鼓,和按大小次第排列成组的编钟。]
[建鼓据说能沟通天地神灵,因而在乐队中,声震四方。]
[编钟悬挂在巨大的钟架上,由青铜铸成,自带其他乐器所不及的磅礴气势。]
[‘八音之中,金石为先’,比钟声更清亮的乐音,来自磨光的石磬。]
[编磬通常与编钟合奏,使金石之声相应和。]
[如果说‘礼’体现一种等级性,那么‘乐’则体现了一种和谐状态。]
[‘和’即是让彼此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互为礼让和包容,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
[这是周人重要的社会理念和文化准则。]
[也深深的刻入了华夏人的内心。]
[今天‘和’,依然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编钟、编磬齐奏,列鼎、列晷成排,彰显着世家大族‘钟鸣鼎食’的气象。]
[在音乐的助兴下,宾主间继续依次敬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对于酒,周人有着复杂的情感。]
[酒,是他们向往的饮品。]
[但饮酒过度会导致失控,周人总结的殷商败亡教训中,沉迷于酒,就是其中一条。]
[因此,周王朝规定,只有祭祀、宴会和敬献长老、君长时才能喝酒。]
[为了掌握好分寸,饮酒时还专门设立一位监督饮酒的临时官员,被称为‘司正’。]
[在酣畅飞扬的宴会,也得接受‘礼’的约束。]
......
【礼乐的影响!】
......
[从八岁开始‘礼让之教’,到七十岁辞官告老,对于周人,礼乐教化不是一时,而是一世。]
[它贯穿了个人的一生,也体现在群体生活的交往中。]
[在3000多年前的华夏,润物无声的文明教化,征服了那些生命本能的欲望,而代之以敬畏、同情、谦让等人文品行。]
[这些闪耀着人性光芒,符合礼乐规范的品行,被统称为‘德’。]
[在周人的世界里,‘德’字,意味这美好高尚的品性,也是统御礼乐的灵魂。]
[生命的最后一程,周人也以‘礼’相送。]
[在周人的观念里,死之哀和生之欢一样,都是生命中应有的一部分。]
[报丧人员在街上奔跑,把消息带给亲友和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