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是文化大省,拥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红色圣地、非遗瑰宝。我们的木版年画承载着农耕文明的烟火气,传统戏曲唱响了南北交融的韵律美,革命旧址诉说着英雄辈出的峥嵘史。
这些文化瑰宝,不是束之高阁的展品,而是滋养当代的精神沃土。但也要清醒看到,部分文化遗产面临传承断代、活化不足的挑战,一些文化创新存在形式大于内涵、模仿多于创造的倾向。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两创"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既要敬畏传统,深挖文化精髓;又要立足当下,赋予时代内涵。
例如,某市将传统刺绣技艺与数字技术结合,开发出动态非遗展示平台;某县依托古村落打造沉浸式文旅综合体,让游客"穿越"千年感受耕读文化。这些实践启示我们:传统与现代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交相辉映的协奏曲。
二、以创新思维构建文化发展新格局
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必须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当前,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5.2%,但对比先进省份,仍存在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品牌影响力弱等问题。破解这些瓶颈,需要以"三个融合"为抓手:
一是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为文化插上腾飞之翼。要加快建设省级文化大数据中心,支持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在文博展览、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例如,某博物院运用全息投影技术复原文物原貌,让沉睡千年的青铜器"活"起来;某剧团开发戏曲元宇宙剧场,吸引百万年轻观众在线互动。这些创新证明,科技不是消解文化的洪水猛兽,而是放大文化魅力的放大器。
二是促进文化与产业跨界融合。文化产业不能"自说自话",要主动对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业。
比如,某陶瓷产区将传统工艺与工业设计结合,开发出抗菌陶瓷、航天器隔热瓦等高附加值产品;某红色旅游区推出"重走长征路"研学项目,带动周边民宿、餐饮、农产品销售。这些案例表明,文化赋能产业,既能提升经济价值,又能增强文化认同。
三是实现文化供给与需求精准融合。当前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分众化、个性化特征。
要建立"群众点单、政府派单、社会接单"的服务机制,打造"15分钟文化圈"。某社区通过大数据分析,针对老年群体开设智能手机摄影课,面向青年推出剧本杀党史体验馆,这种精准服务模式值得推广。文化服务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培育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生力军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关键在人才。我省现有非遗传承人1200余名,但45岁以下仅占18%;文化企业从业人员中,兼具文化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不足30%。破解人才瓶颈,需要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
小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