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坚毅对东瀛军队有胜绩,而且胜得干脆利落。
但当时他兵力优势明显,东瀛人又严重准备不足。
一场场胜利虽然让举国欢腾,但并不足以证明整体上对东瀛有优势。
这是军政两界普遍的看法。
而之前东瀛人计划出动八个师团的情报,江宁也是掌握的。
基于此,军委会还组织过几次兵推。
在梅坚毅积极采取守势,又要保证后方安稳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是双方胜负参半,各自损失惨重。
要是他有完全把握歼灭东瀛军队,也不会在鸭绿江一线耗费巨资大兴土木。
也正是基于这一点,谭凯申才会同意胡琴斋的提议。
赌的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东瀛人损失惨重,短时间内没有再战的可能。
自己再把梅坚毅的残余力量吃掉,请国际社会介入,和东瀛人探讨和平。
此消彼长之下,只要把南满铁路奉还,东瀛人同意的可能性很大。
也会赢得国际社会认同。
而东瀛人上级元气,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只要争取几年和平,自己潜心发展,就再也不用忌惮东瀛人对大夏的虎视眈眈。
原本一切计划都好好的。
结果,先是梅坚毅吞下了二十万东北军。
到这时,梅坚毅的优势已经极为明显。
东瀛人会因此增兵也在预料之内。
再加上向东瀛人泄露梅坚毅的兵力配置和布防详细,几个因素叠加,谭凯申依旧还有几分把握,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人。
但是现在,东瀛人扩军了。
情报显示是五个师团。
那就意味着,东瀛人最少要投入十三个师团,甚至更多。
双方近几十万人的大对决,消耗之大,谭凯申也同样清楚。
而到了这一步,钱慕尹考虑到的,他也同样都能想到。
可以说,这是赌上国运的一战。
且不说东瀛人一旦取胜,不可能满足于只是简单的夺走东北。
就是他们只想夺走东北,自己身为总统,这时候也不可能再坐视。
除了出兵,别无选择。
而东瀛预备役之完整,他很清楚。
既然有了扩军的先例,那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再扩五个师团也不是不可能。
到时候胜负依旧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