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打下的北梁那三洲之地,希望你们南韶能让出来,这样我可以给你三年的备战时间。当然要是不答应,我不介意用抢的,反正那地方也是你们抢来的,但给你的时间可能就只有一个月了。”
“黄口小儿好大的口气!你这是在挑衅,就不怕我们现在就杀了你么?”
南韶的大臣们都炸了,各种难听骂人的话纷纷脱口而出,但就无一人敢上前,甚至有几位大臣还往大殿外喊了几声,希望把外面的禁卫给喊进来,拿下这嚣张无比的小人。但他们失望了,殿外的禁卫跟本没什么反应,因为此时禁卫统领带着他的手下们,正小心提防着一个白衣持剑的少年。虽然这少年的剑还未出鞘,但却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压迫感。
“你就不怕北梁和我们南韶夹击你么?”
轩辕庭思考了一下,为何大兴会想要这三洲之地。说实话,这三洲算不上富裕,而且地形易攻难守。不然当初也不会在打下忘川城后,就长驱直入,一举夺了这三洲。
“这有什么担心的,今天跟你说了这事之后,我就要北上去劝降独孤阿兄了,所以不存在两面夹击的问题。”
杨阳很诚实,他把自己的计划,就这么明目张胆的说了出来,摆在了明面上。
“你想着劝降他,那也有没有想过劝降我?”轩辕庭听了这话以后,觉得好笑,但笑的不是杨阳的自大,而是笑的自己,当然也笑独孤傲。他们现在完完全全就跟两个小丑一般,互相打得鼻青脸肿,最后却都不是赢家。
他之所以这么说,那自然是相信杨阳能劝降独孤傲的,其实他也替独孤傲想过,这归降大兴,是他们北梁最好的出路。他了解现在大兴皇帝的为人,假如独孤傲现在归降,想必大兴皇帝也不会亏待他。 联盟书库
“我知阿兄是有理想和抱负的人,阿兄要的是整个天下,就算现在我说让你降了,你也不会答应。但独孤阿兄就不一样,他只想护住北梁,护住北梁的百姓。”
“确实,你说的对,假如现在与大兴开战,明知必败的情况下,我也不会选择投降,因为我不是独孤傲。”
轩辕庭此时对杨阳生出了一种知己的感觉,杨阳知道他要什么,而他也知道杨阳既然此时出现在了这里,对自己说了这样的话,那就代表他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这也是他为何很想让杨阳死,但却不能在明面上弄死杨阳的原因。因为即便是现在他们杀了杨阳,大兴的军队也会杀过来,而如果他答应了杨阳给出的条件,那他至少还有三年的准备时间,他相信杨阳不会食言,因为他相信杨阳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对手。
“三洲之地,我们南韶让出,但希望大兴也不要食言。”
“陛下!不可啊!”
所有大臣都齐齐跪了下来,这样真的是太耻辱了,还没怎么的,就一个黄口小儿,张口说要,他们南韶就真的给了,这事写进历史,是要遗笑万年的!
“你们谁要是觉得朕这么做,给皇室,给南韶丢脸了,大可亲自去镇守那三洲之地。”
轩辕庭的声音很冷,他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这些负责后方的文臣,老是因为一己之私贪腐克扣前线物资。现在朝堂之上没有一个武将,只有他们这些文臣,他们就应该知道前方战事有多吃紧。这些不懂得打仗的,他们以为要是大兴发兵,北梁归降,那三洲之地还能守住么。这三洲之地,南韶是不想让也得让,不然前线撤回的将士们,估计会在鲜花草原折损大半。若是如此,南韶就直接可以宣判亡国了。
“不是还有四十万前线将士么?”
“呵呵,这位大人,我的黑骑估计现在已经在鲜花草原上了,大兴的镇北军也已经有一部分南下,现在算算时间,应该也在鲜花草原集结完毕了。”杨阳好笑,这南韶的大臣们是没脑子么,自己花了快半个月才来到这里,本就是在给大兴预留调度的时间。
平原之上,骑兵最强,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其实大兴也不用做什么,只要在鲜花草原放几支骑兵,配合他的黑骑。南韶大军守不住从北梁手里抢来的三洲之地,那自然是要撤回来的,到时候他的黑骑打头阵,其他骑兵跟着,几个穿插,不说全歼,估计南韶撤回的人,估计就不会剩下多少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于为何南韶守不住那三洲之地,这不是明摆的事情么,后方补给被断,北梁加上大兴的增兵,在那易攻难守的地方,一定一定是守不住的呀。这也就是为何杨阳这么有自信,一定能从南韶手中抢到那三洲之地的原因。因为只要大兴介入,南韶是一定守不住的。
“区区一支骑兵,我有四十万大军,还会怕你不成?”这大臣应该是忘了,当年两国联军,近百万的大军,都没能拦住在鲜花草原上横冲直撞的黑骑。不说这几年黑骑数量有没有增加,就算还是那个数量,他们这四十万大军也是不够看的,更别说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疲惫之师了。
“禁卫!把他拖出去砍了!”
轩辕庭本来就觉得事到如今已经很没面子了,如果可以,他也不想选择接受杨阳的条件,但人家实力就摆在那里,他不得不低头。但这些大臣,却偏偏不懂装懂,他们觉得自己不卑不亢有骨气了,但却忘了自己家的陛下也是要面子的。他们越是表现自己忠勇,就越是在打自家陛下的脸,为了不让杨阳继续笑话自己,轩辕庭无奈只能选择了让这人永远的闭嘴。
“昏君啊,昏君啊!”
被拖出去的人,一路上都在骂,明知自己要死了,那自然是什么都不顾了。但这声音也没持续多久就停了,因为他已经永远的说不出话了。殿外禁卫头领把带血的剑收了起来,然后在殿外门口行了一礼,表示陛下的命令他们已经执行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