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六扇门
皇宫,御书房。
年仅十四岁的少年皇帝李景炎端坐在龙椅之上,虽面容尚显稚嫩,可双眸之中透着与年纪不符的沉稳与睿智。他身着明黄色龙袍,袍上绣着的金龙张牙舞爪,似在彰显着皇家威严。
案几上堆满了各地送来的奏章,烛光摇曳,映照着皇帝略显疲惫却坚毅的面庞。
御书房内,文武官员分两列而立。文臣们身着朝服,头戴乌纱,或儒雅清瘦,或面容严肃;武将们则身披甲胄,身姿挺拔,透着久经沙场的豪迈之气。众人皆垂首静立,等待着皇帝开口。
“诸卿。”李景炎率先打破沉默,声音清朗,仿若一道利剑划破这压抑的静谧,在书房内久久回荡:
“如今北境草原各部频频侵扰,边军虽奋力抵抗,却仍防不胜防,难免有所疏漏。那些草原蛮子,如恶狼般贪婪,屡屡突破防线,烧杀抢掠,致使我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其中晋州边军粮草军需告急,供应也时有短缺,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朕欲听听诸位有何良策,诸卿畅所欲言,不必拘谨,国之安危,此刻系于吾等之手。”
声音清朗,在书房内回荡,言罢,李景炎微微坐直身体,目光扫过众臣。
文臣中,一位年长者上前一步,手持笏板,恭敬说道:“陛下,臣以为,当务之急是与草原各部重开和谈。多年征战,双方皆损耗颇大,如今我朝与漠南部结盟,我朝也可许草原其他各部以些许通商之利,安抚其心,使其暂止干戈,再图长远之计。”
话落,有武将冷哼一声,出列反驳:“和谈?那帮蛮子反复无常,谈何容易!依末将之见,应即刻增兵北境,集结精锐,给他们来一场痛击,让他们知晓我朝军威,方不敢再犯。”
李景炎对此不置可否,现在还不是与草原大战的时机。
一时间,御书房内议论纷纷,众人各抒己见,或主和,或主战,唯有李景炎坐在龙椅之上,静静地听着,心中权衡着利弊…
一户部官言上前一步,恭敬奏道:“陛下,户部近年赋税收入虽稳中有升,可各地水旱灾害频发,用于赈灾救济的钱粮甚多,加之北方漕运河道淤积,运力大减,能运抵边关的粮草着实有限。臣以为,当务之急是征调民夫疏浚河道,确保漕运畅通,方能解粮草之急。”
又一官员道:“林大人,这征调官员民夫谈何容易,且不说耗费时日,如今正是春耕时节,征了民夫,误了农时,来年百姓吃什么?依末将之见,不如从临近州府调运粮草,以解晋州燃眉之急,再徐徐图之,修复河道。”
户部官员微微皱眉,反驳道:“临近州府相距甚远,存粮本就不多,供应本地驻军与百姓日常所需已是勉强,哪有余粮大量运往边关?一旦调空,恐生内乱。”
一时间,文臣武将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景炎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丞相季海生:“丞相,你有何高见?”
季海生面容清矍,目光深邃,他上前一步,不紧不慢地说道:“陛下恕罪,臣以为所言皆有可取之处。晋州地理位置有些特殊,当下可一面征调少量民夫,先疏通通往晋州河道关键地段,恢复部分运力;一面令临近州府挤出部分存粮,解边关一时之困。同时,速派能吏前往富庶之地,采购粮草,招募船工,以备后续之需。”
李景炎微微点头,思索片刻,短时间内似乎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好道:“丞相所言甚是,此事便依丞相之计行事。林尚书,你即刻着手安排民夫疏浚河道,务必挑选精壮之人,不可误了春耕,传朕旨意,令临近州府全力配合粮草调运,若有延误,军法处置。”
“遵旨!”两人齐声领命。
刚解决完粮草之事,礼部尚书李元洪又出班奏道:“陛下,下月便是我大燕三年一度的科举大典,可如今贡院年久失修,考场设施破旧,诸多学子上书陈情,恳请延期。臣请旨定夺。”
李景炎眉头一蹙,科举乃国之大事,关乎人才选拔,不可草率:“修缮贡院需多久时日?所需费用多少?”
工部尚书上前回应:“陛下,若要彻底修缮,需耗时两月,费用约二万两白银。若只是简单修葺,确保科举正常进行,一月之内可完工,费用一万两左右。”
“时间紧迫,只能先行简单修葺。”李景炎果断下令:“杜侍郎,此事交予你负责,务必在一月内完工,不得有误。。”
“臣领旨。”杜侍郎领命退下。
李景炎接着下一议题:“丞相,朕听闻民间对这新农田水利法多有疑虑,担心官府借机增加赋税,强征劳役。卿以为当如何打消百姓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