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剿莲
皇宫,御书房。
李景炎端坐于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那份八百里加急军报,眉宇间隐隐透出一丝凝重。御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在他冷峻的面容上,显得格外肃穆。
李景炎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扶手,目光如炬,仿佛穿透了御书房的墙壁,直视着远方的烽火。
他深锁眉头,在御书房内来回踱步,他的脑海中迅速盘算着应对之策。红莲圣教此番叛乱,来势汹汹,绝非一时冲动、心血来潮之举,分明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阴谋。
他们狡黠地利用百姓身处乱世、渴望安宁却求而不得的心理,四处散播歪理邪说,煽动起民众心中的怨愤,使之成为叛乱的先锋,妄图从根基上动摇大燕的统治。
稍加思索,李景炎便能笃定,红莲圣教的背后,八成是西蜀国的靖安司在暗中操控。这靖安司在西蜀国内权势滔天,直接掌控着各方情报与隐秘势力的调动,而它的实际掌舵者,正是西蜀国只手遮天的权臣宇文家。
往昔,大燕与西蜀之间,虽谈不上亲密无间,却也一直相安无事,两国曾携手并肩,共同应对越国的侵扰,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彼此配合默契,各取所需,蚕食越国。
最近几十年来,局势却陡然生变。
自宇文家掌控西蜀国政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西蜀本就地处多事之秋,西蜀皇族与宇文家族相争多年,一种处于微妙的平衡中。而其边境线上还虎视眈眈地趴着雪国与齐国两大劲敌,特别是雪国,更可以说是近年来的最重要死敌,稍有不慎,随时将被吞并。
在这样内忧外患的境地下,宇文家却放着近在咫尺的威胁不顾,反倒频频将矛头指向大燕,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这般三面树敌的行径,简直如同自寻死路,失了理智。
李景炎微微眯起双眸,寒芒闪烁其间,心中暗自推测:宇文家能在西蜀国内排除万难、成功上位,这其中必然少不了幽冥神宗的影子。
要么是得到了神宗雄厚势力的直接助力,以雷霆手段扫平政敌;要么是双方达成了某种不可告人的合作,各取所需,宇文家借此坐稳高位,而幽冥神宗则得以通过宇文家操控西蜀,进而将触手伸向大燕,企图在这片广袤的大陆上掀起一场血雨腥风,满足他们的目的,防止西南域的地界诞生,气运王朝。
想到此处,李景炎的拳头不禁缓缓握紧,他深知,如今面对的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叛乱邪教,而是一张由多方势力交织而成、横跨多国的巨大阴谋网。
也不知,面对大燕这个新生的气运王朝,雪国与西蜀国,会不会,放下前尘恩怨,一同针对大燕国呢,哼,无论如何,灭楚之后,再来收拾你们。
——————
一刻钟后,大臣们匆匆忙忙赶到了皇宫,鱼贯进入御书房,纷纷跪拜行礼:“臣等参见陛下。”
御书房内一片死寂,唯有李景炎手指敲击扶手的声音,一下又一下,如同重锤敲打在众人心头。
李景炎微微抬手,示意众人平身,扫视众臣,沉声道:“诸位爱卿,红莲教在多地州府掀起叛,想必你们已经知晓。如今叛乱已成燎原之势,若不及时扑灭,后果不堪设想。诸卿有何良策?”
吏部尚书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红莲圣教此次叛乱,显然是蓄谋已久。他们以邪教蛊惑民心,煽动百姓对抗朝廷,若不及时镇压,恐成大患。臣以为,当立即调派精锐之师,迅速剿灭叛军,以儆效尤。”
兵部尚书紧随其后,肃然道:“陛下,臣收到消息后便,已命各地驻军加强戒备,并准备调集京畿精锐,随时待命。只是叛军势力蔓延迅速,若仅靠武力镇压,恐难以彻底根除……需剿抚并重……”
李景炎微微点头,目光转向户部尚书:“户部所司,如今军需筹备可有难处?”
户部尚书忙出列,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珠,躬身回道:“回陛下,近年各地灾荒不断,粮响消耗巨甚,托陛下洪福,今年多有粮响入库,各地正在消耗大半,只是这仓促间要供应大军出征,粮草辎重,银钱器械,调配起来时日短促,压力着实不小。臣等定当竭力筹措,然恳请陛下给些时日,容臣协调各方,或从临近州府先行调运应急。”
李景炎眉头轻皱,却也知晓此事急不得,转而看向礼部尚书:“红莲教妖言惑众,蛊惑民心,礼部在教化民众、正本清源一事上,可有章程?”
礼部尚书上前一步,正了正衣冠,朗声道:“陛下,臣以为当颁下诏书,详述红莲教之邪恶本质,令各地学官、乡绅广为宣读,晓谕百姓莫要受其蒙骗。”
这时,一直沉默的丞相季海生轻咳一声,众人皆知他老谋深算,每逢大事必有定见,当下纷纷侧目。丞相季海生上前,缓缓说道:
“陛下,红莲教叛乱,看似疥癣之疾,实则暗藏玄机。其能在多地同时举事,背后恐有势力支持,或有他国暗中使力,意图扰乱我朝根基。臣建议一面依诸位大人所言,火速出兵、筹备军需、教化民众;一面密遣精干暗探,深入调查红莲教背后势力,早做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