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清回禀,不可造次。”谢岩说话间,迈步向前,径直往官衙方向而去。
当晚,谢岩即得到王三狗带回来的消息,称:“冯侯办‘戏社’,定为两部分,曰‘戏、话’,其中‘话剧’文本已定,名唤‘茶楼’,已交由编纂‘说书’者办理;‘戏剧’甚是神秘,大山仅知其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余者概不知晓。”
谢岩很快就明白了冯宝的想法,“茶楼”要么是效仿后世名着《茶馆》,要么有可能是情景喜剧,至于《梁祝》,那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似乎适合于任何时代。
谢岩多少松了一口气,因为如此做法,并不怎么涉及时政,即便是反应平民生活的“茶楼”,取材“卫岗乡”,也不至于招来麻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次日,下午。
老张头从“洛阳”匆匆回来,直接去官衙找谢岩禀报道:“老汉已探听清楚,若尘娘子乃犯官之后,贱籍,于宫内‘浣衣’五年,因容貌俊俏,得以转入‘乐府’,歌舞俱佳,时常被勋贵召进府献舞。随御驾至‘洛阳’,逢大赦,其家罪免,得以出宫。然家道中落,无以为继,不得已以色侍人,开馆纳客。冯侯听闻其才艺,登门拜访,邀若尘娘子入‘戏社’,且赠百金为定。日前去‘冯府’,意欲献舞以悦,却不料冯侯避而不见,差人府内安顿一晚,而后离去。”
来到大唐十年有余,谢岩当然很清楚一些事情。
如若尘那般女子,但凡长得漂亮些的,都是权贵玩物,是“乐府”官员拿来赚钱或者讨好高官显贵的工具,“府内献舞”,那不过是好听的说法,实则就是送上门任人蹂躏。
谢岩估计,若尘可能误会了冯宝的意思,方才主动上门,哪知道吃了闭门羹。
搞清楚所有事情后,谢岩终于放了心,冯宝,依然还是他所认识的那个冯宝!可以任性,可以随心所欲,但做事还是有些底线,并没有在财富和权力之中迷失自己。
实际上,谢岩是多虑了。
冯宝自从打算建设戏院那天开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即走“情感、颂扬和平民百态路线”,绕开敏感的话题与内容。
况且,冯宝当年和谢岩聊天的时候就知道,他们两个人,哪怕作为穿越者,有领先千年的见识,在很多事情上,也只能是开个头,或者做些启发,真正的发展与弘扬得靠广大唐人。
因此,在构建“宝庄乡”时,冯宝特意选择了一些既能够满足时代要求,又从来没在“卫岗乡”出现过的事物,“剧院”乃其中之一。
在冯宝印象里,话剧是比较高端艺术形式,对演员的表演等艺术功底要求很高,但却对其他方面要求比较低;戏剧则反之,有化妆和动作为掩饰,其他方面即便出现一些瑕疵,也可以遮掩。这两种表演形式,刚好可以满足各个阶层的普遍需求。
依照冯宝的性子,让他长时间认真打理一件事,根本没有可能,他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