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润是吗?你无凭无据,为什么能断定这两人就是一伙的?还带着大哥一路找回去?”
如果没有苏润,那两个人贩子肯定会得逞。
谁能想到热心帮忙的大汉居然会跟人贩子是一伙的?
萧正审案时,听到这里,都十分意外。
那苏润年纪轻轻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小主,
苏丰也不解地转头看向苏润。
“禀大人,小民当时并没有察觉到异样,也以为那大汉古道热肠。”
“等走远了才突然想起来,那两人身上穿的衣服,从布料到做工,都是一样的。”
“两个陌不相识的人,在同一家布庄买成衣,这得是多大的缘分?”
在布庄量体裁衣可不便宜。
一般人家都是拿葛藤织成麻布,然后再做成衣服。
很少人家去布庄买布。
至于买成衣的就更少了。
布料、做工都一致,就意味着两人很可能认识。
“只凭这一点?”萧正追问。
苏润摇头:“此乃其一。”
“第二,两人假装对峙时,距离不过两步远。”
“那大汉要是真的追上去,能那么快就把人跟丢?”
“第三,一般来说,为了更快抓到坏人,大汉追出去的时候应该会高呼抓人,但我们当时都没有听到。”
“最后,那大汉回来的太快了。”
“就好像他出现就只是为了掩护那男人逃走一样。”
“一处是巧合,不可能处处都是巧合。”
苏丰茅塞顿开。
萧正周身的威严之色逐渐褪去,语带欣赏:
“不错,小弟聪慧,大哥勇敢,都是可造之材!”
不等两兄弟回答,萧正又道:
“此二人在青阳府流窜作案,知府张榜捉拿月余,没想到在我玉泉县落网了。”
“根据口供,他们还有部分同党藏于山林。”
“待把他们一网打尽后,县衙自有表彰!”
“这也是为了你们兄弟俩安全着想!”
苏丰和苏润都没想到居然阴差阳错立了个大功。
闻声,当即齐齐行礼道谢。
萧正不费吹灰之力得了个政绩,也十分高兴。
知道苏润今年县试落榜,又被赶出了学堂,萧正还特意考察了一番学问。
发觉苏润功课扎实后,还有些奇怪:
“本官看你熟读四书五经,可是考试紧张了?”
苏润如实道:
“学生过去无心学习,直到近日才幡然悔悟!”
萧正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转身吩咐了身边仆役两句。
不多时。
几本书被送到苏润身前。
“有道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城中学堂有四五家之多,也不必太过灰心!”
“这几本书,是本官亲笔注解过的,正适合你学习。”
“本官希望你今日能行小善,来日亦能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