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想再好好修改一番,肚子里就叽里咕噜的叫了起来。
饿了。
苏润捂着肚子,看着不甚满意的文章,感慨道:
“怪不得这一场只有两道题,却要考两日。”
“一天时间还真不够!”
他理了理书桌,问考场衙役要了午饭来吃。
考场提供的午饭是一个白面馒头和一碗稀稀的米粥。
这就很不错了,都是精粮!
小老百姓们一年到头才能吃几次白面?
苏润咬着干巴巴的馒头,就着稀粥,一边吃,一边思索着,将文章修改了一遍。
吃完饭,苏润困劲儿上来了。
他将答卷小心放好,然后把号板合在一起,蜷着身子睡了个午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等睡醒之后,他才精神奕奕的开始答卷。
第二道是时务策,题为:
【青阳府地瘠民贫,常苦食不果腹。天灾一至,则家破人亡,饥馑满道,骨肉相弃,鬻子求存。斯时也,社稷不宁,流民日增。民不安则食不保,日日相复,愈演愈烈。今问:何以施政,俾民丰衣足食,使府财阜民安?】
这道题目更直白。
就是说青阳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平时吃不饱肚子,一旦遇到天灾,就活不下去;百姓变成流民,土地无人耕种,粮食减产,这么个恶性循环,百姓活的越来越差。
问:如何治理地方,才能让百姓富足,青阳府富裕。
这题范围就有些大了。
如果只夸夸其谈,说什么精耕细作,无异于纸上谈兵。
田地产量的上限不会有太多的突破。
遇到天灾人祸,一样是活不下去的。
大炎朝廷让百姓去种地,然后收取税粮,治理国家。
这其中。
土地就是命根子,对百姓是,对朝廷亦是。
百姓除了种地,基本就不会做别的了。
同样地,官府除了让百姓种地,别的也保障不了。
所以,古代每逢天灾人祸,就有很多百姓背井离乡,成为所谓的流民。
若想让百姓在遇到灾害的情况下,还能留在本地,一是官府有能力为本地百姓兜底,二是要减少百姓对于田地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