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从来就不是单纯地积攒法力,更不是修行一些杀伐之术。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面见巨松时,明明有自浑沦时积攒的青木造化,韩楷却以法身相对。
术为法之表,法为道之用,若道已成,立地成仙也未尝不可。
若无三部八景图为里,韩楷都不敢以老君身行走。
还是要成仙,韩侃新生之心好似在内时时刻刻观摩老君身进行修行,无论是老君身对青牛讲道,还是对外受经,韩楷的内练之心也是颇为受益。
到了函关城前,那新生之心好似到了一个顶点,即将出世而生。
于内,韩楷人身之炁与天地之炁相合,时刻天人感应,而后采取太虚中先天之一炁,配合自己元神而修炼之。使得神炁抟结,结胎于中下二田之间,和合凝集,以养大丹。
何为大丹,“金丹一粒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是也。
阳神既生矣,只待进一步涵养。
至于老君身道行修行自成高格,一举一动莫不以道相合,天气元炁相迎,自有至理。
也真是这份高妙,让函关的喜很是思索了一番。
自那日喜引牛车入关后,多有城中老人前来见过,都只道牛车上是一位素衣青袍的老者,未看出甚玄妙。
相渐散去。
亏有喜反复相劝在前,才没有什么乱子,但是依然有事相生。
将老君身迎至喜家的房屋,盛情招待,老君身只是简单食了些素菜。随后,喜按照老君身的要求,结草为庐供老君身小住之用。
就在关城外,孤楼,大树旁。
这一日,太阳高升,喜又从老君身草庐出来,面前草庐恭敬一礼:
“多谢前辈。”
让喜激动的是,看着结草起庐的架势,前辈应该是小住一段时间,忧的是,自前辈住进去,便是时常瞑目打坐,五心端坐不问外事,也不曾有片言半句传下。
但所学有疑求教者,尽皆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