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后,主力系统停止,运行数据显示为“绿色”:所有核心参数合格,运行标准符合计划要求。
下午五点零八分,阿尔焦姆抬起头,对全场喊道:“同志们,我们做到了!联合厂机械更新任务,提前完成!”
车间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有人挥舞着手套,有人抱在一起笑了出来。即使满是灰尘与汗水,每个人的眼睛都像是点燃了火。
保尔长舒一口气,靠在操作台边上,他的手指有些发抖——不是因为疲惫,而是因为压抑的情绪终于释放。
“我们做到了。”他说给自己听。
托尔也兴奋地跳起来:“太棒了!这是我来苏联之后第一次参与这种大型工业更新计划,真有成就感!”
小林笑了笑:“我们现在是正式苏联工人了。”
这时,农娜走过来,拍了拍保尔的肩膀:“柯察金同志,联合厂更新完成后,接下来要干什么?”
保尔立刻回答:“下一个任务是启动拖拉机装配线,计划在三月底前完成第一批出厂。”
农娜点头:“我会向莫斯科汇报你们的成果。”
“也请报告一句:我们没有让苏维埃失望。”保尔望着她,眼神坦然。
晚上七点半,所有人都已经离开车间,厂房只留下清扫小组。
保尔、阿尔焦姆、小林、托尔、谢尔盖、瓦西里、农娜,他们坐在联合厂边的办公室里,吃着简单的黑面包和卷心菜汤。
没有宴会,没有奖励,但每个人都知道——这是一个属于工人们的胜利夜晚。
“保尔。”阿尔焦姆低声说,“你真的不打算休息一阵?”
“等拖拉机线运转起来之后再说。”保尔笑了笑,“苏联的机器不能停,我们的理想也不能停。”
他们举起茶杯,彼此碰了碰。
小主,
外头夜色如墨,寒风中却有一束光亮,那是联合厂的高塔灯,照亮了整片工业区,也照亮了1930年代苏维埃的希望之路。
1930年4月1日,基辅,第十二机械厂第二车间。
早晨七点,天才泛出鱼肚白,厂区却早已喧嚣不已。
轰隆的机械声响彻联合厂南侧,几名工人正在将一台台新制造的发动机安装到拖拉机底盘上,链条转动、起吊臂升降,协同操作流畅如流水。
保尔·柯察金身穿工作服,袖子卷到胳膊肘,一边指挥一边亲自上手搬运零件。瓦西里·安东诺夫和谢尔盖·彼得诺夫分别在调整装配线的中段位置,而阿尔焦姆则在平台上监督整体进度,并交代着新组建的操作培训小组的细节。
“第三个小组今天开始集训。”阿尔焦姆大声宣布,“目标是月底前让这批人能独立操作基础设备!”
“教员名单定了吗?”保尔一边拧紧一个轴承,一边问道。
“谢尔盖和小林是主讲。”阿尔焦姆答道,“托尔负责现场操作演示。”
保尔点头:“很好,我们要尽快完成装配线的运行。每一台拖拉机,都是给乌克兰农民带去希望的机器。”
正说着,厂门方向传来一阵脚步声。门卫带着一个年轻人走进车间,年轻人身材结实、头发浓密,一脸笑意地走向保尔。
“你就是保尔·柯察金?”年轻人停在他面前问。
保尔警觉地放下手中工具,望了对方一眼:“我是。你是?”
“谢廖沙。”他挺起胸膛,“我刚从喀山机械厂调来这里,说是你们工厂需要熟练工,我就来了。”
保尔眉毛一挑:“喀山厂?你那边干什么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