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领命。”
国书很快拟好,大意为:“昔日赤壁共战,恩义犹在,夷陵之事皆是误会。今先帝已逝,吴蜀之情不应终结。曹魏图谋不轨,合则两利,分则两败。愿共执犁锄,再联西东。”
虞翻披使节袍,带礼数厚重,率队百余人,自建业启程,西行入蜀。
十日后,成都。
诸葛亮站在府内,看着日升东岳,心中棋局渐显清晰。
他已分封刘封,按下内乱苗头。
他知道魏国不会无动于衷。果然,探子来报,有密使曾潜入梓潼方向。
他也知道东吴若有诚意,必派人前来通好。正如今日城门所报:“吴使虞翻,已入成都。”
“北伐之前,需理清所有变量。”诸葛亮低语,目光沉稳如铁,“曹丕,你想搅局,我偏不让你如意。”
北伐的大幕尚未拉开,三国之间,风起云涌。
刘禅刚登基,蜀汉内忧未解;曹魏试探,东吴试和,一场新的权力角逐,就此开始。
建兴元年八月一日,蜀中梓潼郡的夜,沉重而闷热。
刘封独坐营帐,眼前的蜡烛燃烧静默,一如他被远调后的心境——愤懑、憋屈、焦躁。他曾在汉中立下战功,又是刘备义子,理应在成都为相,但如今却被削兵权,边缘化处理。
就在此时,帐外传来通报:“魏使蒋干,前来密见。”
刘封一惊,顿时肃然。他知道此事非同小可,挥手令亲兵退下,沉声道:“请进。”
蒋干入帐,身着魏服,神态不卑不亢。他是江东旧人,后归曹操,一向擅于游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将军,”蒋干开门见山,“魏帝曹丕,念将军英武非常,愿助大业。”
刘封沉默不语,盯着蒋干。
“只要将军应允,自立为帝,魏国即可出兵相援,扶持将军即位,届时兵马粮草皆无忧。”
刘封冷笑:“你们是想让我做个傀儡?”
蒋干摇头:“非也。将军如能建功立业,魏帝亦愿封为蜀王,保其子孙世袭。况且——”他顿了顿,“孟达将军,亦愿出兵协助。将军昔日兄弟,今日仍念旧情。”
听到“孟达”之名,刘封眼神微动。孟达曾是与他并肩作战的旧友,自从孟达投魏,两人便音讯全无。
“孟达愿助我?”刘封低声呢喃。
蒋干点头:“只等将军一声令下,孟将军即可从上庸出兵,配合内应,一举拿下成都。”
刘封低头沉思许久,终于点头:“你告诉魏帝,我答应。但有一条,若我成事,必不为魏附庸。”
蒋干微笑:“魏帝早知将军志向,非池中之物,允之。”
这一夜,蜀中边郡的火烛摇曳,悄悄点燃了王朝内乱的火种。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成都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吴国使者虞翻,风尘仆仆入城,在蜀汉朝堂外跪拜三日三夜,终于得见刘禅与诸葛亮。
大殿之上,虞翻躬身施礼,朗声道:“臣奉吴主孙权之命,特来蜀汉,再修两国旧好,共抗曹魏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