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册封,身份从反贼变为正派燕王,对那些介意自己身份,观望不肯投靠的英雄豪杰,就能打消他们顾虑,将其收入麾下,进一步壮大实力。
比如,岳飞这样的人才,就可以顺手收入囊中。
再者,复燕云者可封异姓王,乃是宋太祖定下的基调,这是历史资源,拿了,可谓上合天心,下顺民心,是对自己很有好处的。
但是,坏处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自己这边好不容易打响的名声,获得的民意,取得的功劳,都会被朝廷横插一脚给打乱了。
对安北军来说,林冲自己及大部分将领,都是不愿意跟朝廷再有一丝瓜葛的。
安北军发展至今,也是因为坚决跟朝廷作对,将天下受迫害的英雄好汉聚在一处,才走到今天。
至于部分朝廷降将,想来是愿意接受册封,但只是少数,不能代表安北军意志。
一旦接受册封,必定寒了这些兄弟们的心。
虽然自己可以只要这个名头,不听调、不听宣、不交权、不改制,但是名声上,始终是屈服了,是妥协了,那就是成了朝廷的人,好不容易打下的燕京的功劳,也要被分走了。
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林冲不得不在意。
再一个就是,接受了册封,就不好公然再攻打朝廷城池,那样便成了叛军,是要遭受天下人唾弃的。
还有就是,朝廷虽然不能将治下州府收回去,但是往这些地方派遣官员,改变制度,又当如何应对?
接受还是不接受,接受了,那必定是麻烦事,不接受,那还是会落人口实,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何况此事事关重大,不是他一个人能排版的,必须征求众人的意见。
所以,林冲得知钦差前来,立刻召集在燕京的众将商议,并将消息送到登州,命闻焕章等人也都给出意见。
最终,七成以上的人不同意接受册封,只有不到三成的人支持接受册封。
结果显而易见,册封的那一点好处,显然无法大于受损的坏处。
至于师出有名,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林冲在收到柴进送来的一封信后,彻底打消了这个顾虑,拍板决定,拒绝册封,也不称王!
所以,带队北上的钦差大臣宿元景,也就被晾在了燕京城外。
对此,宿元景自是怒不可遏,痛骂林冲不知好歹,贪心不足。
朝廷兑现诺言,封他为燕王,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不仅是对朝廷,更是对林冲及一众将士,都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难道真要一条道走到黑?
宿元景不知道林冲是怎么想的,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
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用,安北军不让他们进城,这册封的圣旨,根本无法宣读,这个使命,也就完不成了。
宣泄了情绪后,宿元景决定以个人名义,孤身求见林冲。
林冲闻之消息,思虑再三,答应了宿元景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