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这么说?

是因为朱国强非常清楚在未来的时代中,帝国体制很有可能会被抛弃,如果到时候皇家抗拒变革的话,那么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呢?

那时候无疑将会是一场灾难。有时候认清形势总好过顽固到底吧。或许这也是他能够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的最后一个忠告了……

第1135章 文明的怪圈

巴比伦。

其实,从这些地名上来说,充分显示了大明开放的胸襟,尽管大明热衷于改名,比如用什么归绥啦、绥化啦、迪化啦、承化之类意味着教化的名称,为新征服地区命名,从而让其中国化。

但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大明却没有这么做——为了表示对巴比伦古文明的尊重,巴格达宣慰司被改为巴比伦宣慰司,甚至皇帝亲自下旨保护巴比伦省的古巴比伦文明遗址,以此来证明华夏文明的包容。

而现在,大明给予了他们自由——不过,这里是大明的边陲所在,无论是巴比伦宣慰司还是波斯宣慰司,表面上是大明的土官,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曾经的流寇主宰,无论是绥远城(巴格达)的李家,还是靖安城(伊斯法罕)的李家,其实都是流寇。尽管他们都和闯贼李自成有着血亲,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大明的臣子。

作为大明在两河流域的最重要的据点,自从李来亨占领巴格达,并被大明册封为宣慰使后,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里,这里一直就是大明向南方扩张的大本营。

几乎每天,巴比伦宣慰司的骆驼骑兵,都会骑着骆驼,在浩瀚的沙漠中征讨那些游牧部落,招抚番民,令其接受教化。二十几年来,战争似乎从来没有远离这片土地。

不过,战争从来都只是在遥远沙漠腹地,对于绥远城来说,根本就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这并不妨碍在绥远城随处可见的兵士。

这是一个冬天的早晨,

绥远火车站的月台旁,停着一列火车,这列车在铁路指南上,堂而皇之地称为“东方快车”,其实,在巴比伦,人们更愿意称它为“华夏快车”,这列豪华的快车,车厢是由钢板构成,乘坐列车的乘客,往往是非富即贵。之所以称它为“华夏快车”,是因为它可以直通华夏,直通大明天朝。

尽管从巴比伦到南京,做火车只需要二十多天,可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能负担起昂贵的路费。其实,每年都会有大量的移民沿着铁路移居各地。

因为“华夏快车”的特殊性,每当它驶进车站的时候,车站都会加强戒备,和往常一样,列车刚驶进车站,就有士兵在列车车厢附近警戒。在卧铺车厢门口的踏脚板旁,站着一个年轻的陆军中尉,他身着土黄色的军装,正和一个士兵谈话。那个士兵个头不高,相貌也是色目人的模样,不过却说着一口流利陕西官话,陕西官话,是波斯、巴比伦最流通的官话,毕竟,两地的军户大都是是陕西或者山西人。

“注意警戒,一会把车厢挂上了后,让大家伙都注意一下,防止骑匪袭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