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公孙硕入并州为官

时光如白驹过隙,朝堂上持续多日的激烈争论终于尘埃落定。

一道圣旨如同一颗巨石,重重砸下——公孙家牵头重建并州,并州刺史由公孙家子弟担任。

不仅朝堂不会另行派遣官员,公孙家还被赋予了并州的官员任免大权。

乍一看,公孙家似乎在这场博弈中占尽了便宜,风光无限。

然而,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公孙家此番无疑是踏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泥潭,极有可能赔得血本无归。

并州,这片历经战火、疫病肆虐的土地,早已千疮百孔,宛如一个病入膏肓的巨人,想要让它在短时间内恢复生机,谈何容易?

即便耗费十年八年,也未必能有显著成效。

更让人寒心的是,圣旨中对于朝廷的支援只字未提,既没有提及会拨发多少粮食、银钱,也未说明会提供多少物资。

其他几个世家倒是迅速行动起来,很快将物资送到了公孙家。

可当公孙家人看到这些物资时,心中满是苦涩。数量稀少的物资,质量更是参差不齐,这分明是在打发叫花子,充满了敷衍与轻蔑。

公孙家并非没有想过向其他世家求助,这些日子,公孙家的人在洛阳城四处奔波,拜访亲朋旧友,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支持。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

那些往日里称兄道弟、关系密切的人,如今看到公孙家的人,就如同看到瘟神一般,纷纷紧闭府门。无论公孙家的人如何请求,他们都坚决不见。

究其原因,不过是朝堂之上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曾经的清流领袖公孙家,如今已风光不再,新的清流领袖已然诞生。

公孙康虽然官职上升了一步,成为了太子少保,但这个职位看似光鲜,实则没有多少实权,仅仅是东宫的属官罢了。

在大晋朝的历史上,太子能够顺利登上皇位的寥寥无几,进入东宫,就如同参与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豪赌。

而且,太子少保这一职位,远不如之前的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好歹还能凭借职务之便,在朝堂上对各种事务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对他人进行批评指责。

但太子少保呢,主要职责仅仅是规劝太子,在朝堂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在太子的东宫里,也难以真正发挥影响力。

真正在朝堂上拥有话语权的,是那些手里有钱、有粮、有百姓支持的世家,或是手握军权的武勋世家,以及那些掌握着实际权力的朝堂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