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知青最后全都走了,给他们再多名额也是浪费。
另一边。
治保主任陆爱国和几名生产队长分头去做村里人的宣传工作。
将陆远制定的招工标准,详细介绍给一个生产队的村民。
一周以后,陆家庄将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内部考试。
择优录取筷子厂工人。
认的字越多,越有机会得到名额。
“主任,你安排的各项工作已经全面落实下去,一百个名额我分成两份,其中三个名额由知青们进行推荐选拔,另外的九十七个名额,从我们村的贫下中农中挑选。”
“主要标准除了根正苗红,没有受过处理,还要以他们的文化知识为考量。”
想到陆爱国在会上提出的担忧,陆远觉得确实有必要一查到底。
李文斌担任公社主任期间,大刀阔斧地在各个村屯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建设。
供销点,卫生所,村办小学成为李文斌的三板斧。
第一所村办小学出现在陆家庄,伴随而来的是一阵人心躁动。
得知陆家庄要修小学,将从当地挑选几人担任代课老师。
当时的场面可说是一团乱麻。
招工消息走漏风声与上次的事情有着大量相似之处,陆远思来想去,认为县里确实要派人下来调查。
老刘是个不当家的泥菩萨,性格好的同时,工作能力勉勉强强。
指望老刘牵头调查到底是哪里泄露了消息,估计没有一年两年,连个线索都找不到。
“你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这样吧,我安排几个人去公社查一查,保密是基础的工作要求,连这点都做不到,公社确实需要进行一场整顿。”
电话另一头,李文斌认可了陆远的看法。
不论事情背后有没有人兴风作浪,都要一查到底。
哪怕仅仅是某人一时口快,将建厂招工的消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传扬出去,这股风气也要立刻刹住!
接下来,李文斌和陆远还要做许多事。
如果每次都要当心泄密,二人索性什么都不用干了,天天忙着善后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