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要借我之手,逼师父就范。’
烛火在辛允眼底跳跃,映出决绝之色。
更夫梆子声渐远,她将密信投入烛火,看着火苗吞噬字迹,心中已然有了盘算,因虎符在手,这看似绝境,或许暗藏生机,并非全然无路可走。
指尖无意识地叩击着冰凉的案牍。
如今应以正把持朝政,架空皇帝,诸多诏令均出自其手,致使朝堂乌烟瘴气,此番故意削减平叛兵力,又命自己劝说赵破天将军归降,妄图一石二鸟,削弱忠于皇帝的势力。
但他千算万算,却忽略了皇帝御赐的这枚虎符,此虎符乃皇权象征,凭它可调动京城及周边部分驻军。
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心中成型:以平叛之名,将各方兵将集结一处,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肃清太上皇党羽,扶持皇帝重掌朝政,逼迫太上皇就范。
此计虽危险重重,一旦败露,便是满门抄斩的大罪,但当下局势,已是生死存亡之际,唯有冒险一搏。
五日后。
晨雾尚未散尽,军营中号角声、战马嘶鸣声交织。
辛允身披玄铁铠甲,外罩猩红披风,身姿挺拔地立于点将台上,迎着猎猎寒风,挥师出征。
平叛之路危机四伏,亦知仅凭手头兵力,难以速战速决,于是,大军刚启程,她便修书一封,快马加鞭送往中州。
凭借往日的交情与周全的谋划,顺利从中州守将处借得两万精兵。
得到支援后,辛允挥师南下,直逼南国。
一路上,她巧妙布局,灵活用兵,在崇山峻岭间与叛军周旋;在强攻战略要地时,她身先士卒,鼓舞士气;遭遇伏击时,又能冷静应对,迅速制定突围策略。
经过大小数几十场激烈交锋,南国军节节败退,防线濒临崩溃。
短短半年,战场局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南国朝野震动,国君深知继续顽抗,只会让百姓生灵涂炭,只得派出使者,携带议和书,快马奔赴辛允大营。
议和书用金线绣边,以朱砂盖印,上面言辞谦卑,表达求和意愿。
辛允勒住缰绳,望着漫山遍野绵延的营帐,眉头紧蹙。
平叛各州暴乱,若按部就班一州一州攻打,且不说旷日持久的战事会让士兵疲惫不堪,单是海量的兵力损耗与粮食消耗,便足以拖垮后方补给。
粮草补给线漫长,一旦遭遇截击,前线将士将陷入绝境,更别提各州叛军相互呼应,极有可能腹背受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