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告诉她:“把握住这次机会,只要你能把市场份额稳住,下一步厂里就能为你量身定做适合西南地区的口味。”

陈雪华有些惴惴:“增加新口味那么麻烦,人力物力、生产和运输各方面需要用钱的地方那么多,厂里有钱吗?”

贺兰答道:“以前的确捉襟见肘,不过央2的采访播出以后就不一样了,陈进峰现在是各大银行的座上宾,银行想方设法也要贷款给汝辉,拦都拦不住。”

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相比于三十年后还是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的,比如媒体人敢于说真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央2经济频道的记者前来采访时,第一句话就把贺兰的冷汗问出来了。

没有提前打招呼也没有对稿子,一张严肃死妈脸的记者开门见山问的第一句就是:“我看过相关资料,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市场份额方面,当初光明食品厂都占据完全优势,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光明食品厂最终却沦为寂寂无名的海鑫食品厂的附庸,现在甚至连名存实亡都谈不上,贺厂长能说说其中的内情吗?”

贺兰要怎么说?回答她胳膊拧不过大腿?还是如实陈述村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没能阻止最终企业合并?不现实,事情已经发生了,再如何悔不当初已经消失的人和厂子也回不来,不如将着眼点放在眼下。

所以沉默片刻后贺兰唇角挂起一抹似笑非笑,回道:“我们村长兼厂长是一名革命老兵,一辈子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举措,国家倡导招商引资,组织需要光明食品厂探路,他当然无条件支持。”

厚如啤酒瓶底的镜片也难以将记者眼中的不满完全遮掩,见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记者紧接着又抛出了第二个问题:“汝辉去年的财务报告上面显示,企业成立之初的启动资金完全是你以个人名义在村民当中募集的,我想请问为什么你没有选择去银行办理贷款?”

贺兰调整了一下坐姿,这一次的沉默比上一次要久一点,久到她实在想不到任何两全其美的说辞,只好怅然一笑,看一眼还在工作当中的摄像机,扭头问记者:“一定要这样一针见血吗?”

坐在对面的记者郑重点头:“我们需要最真实的答案,而不是虚与委蛇。”

贺兰一声轻叹,回答记者的问题只用了两个字:“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