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如果没有德国,奥匈帝国恐怕早已在战争中四分五裂,又何谈胜利?
最终,威廉·弗朗茨只能咽下苦涩的泪水,放弃对乌克兰王位的争夺,而奥尔加则暗自松了口气。
“真希望能早日启程前往乌克兰。”
“哈哈哈,我也是。”
约阿希姆王子挠了挠头,似乎连想象都觉得开心。
奥尔加看着未婚夫可爱的模样,不禁笑了笑,随后望向东方。
那里,正是她未来的新祖国,
乌克兰。
......
“俄罗斯向德国投降了。”
与此同时,在法国人听闻长期盟友俄罗斯最终退出战争的消息后,脸上也浮现出了叹息与绝望的神色。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东部战线的终结对法国意味着什么。
“再过不久,部署在东部战线的百万德军就会涌向西线。”
“必须调动北非的部队回防本土!反正德军看起来也没有继续推进利比亚的打算,而那些在利比亚战败的意大利佬,也都为了活命逃回了本国!”
“可我们不能完全放弃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毫无防备。况且他们只要派遣运输舰队,埋伏在港口外海的U型潜艇随时都会将它们击沉!”
“现在不是谈北非的时候!据情报显示,美军已经开始横渡大西洋。”
“这就是为什么我当初反对无限制潜艇战!现在该怎么办?”
“什么意思?你是说这一切都是我们的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够了!”
会议室宛如菜市场般吵闹不堪,直到总统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愤怒地大声呵斥,原本几乎要抓住彼此衣领的法国政客们才停下争吵,陷入沉默。
“此刻德军正涌向西线,而我们却在内斗?拜托,现在该集中对付唯一的敌人!法国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
比起外敌,更可怕的往往是内部的敌人。
正因如此,法国政府在不到一年内就已经两次更迭,而如今,看起来第三次更替也迫在眉睫。
重新启动无限制潜艇战,导致美国参战的亚历山大·里博政权,如今也几乎要被赶下台。
更糟糕的是,就在4月24日,当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谈判正在进行时,法国支持的爱尔兰复活节起义却被英国残酷镇压,彻底失败。
如今,法国手中只剩下最后一张牌。
“尼维尔总司令即将发起攻势。这场攻势关乎法国的命运,现在所有人都必须集中精力应对。俄罗斯投降了,但法国尚未倒下!”
“可我们真的能信任尼维尔吗?菲利普·贝当等高级将领已经指出,他的进攻计划过于激进。”
“现在已经无法取消攻势了!我们没有时间可浪费!在东部战线的德军全面投入西线之前,我们必须尽快扭转战局!”
更何况,厌战的法国民众和前线士兵都寄希望于尼维尔攻势,期待它能为这场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带来一丝曙光。
距离进攻发起已不足数日,在这个节骨眼上,法国政府不能背弃这份期待。
“而且,尼维尔已经承诺,如果战况不利,他将在48小时内叫停攻势。所以,现在我们应该信任我们的总司令。”
在这样的时刻,政府必须给予军队信任。
如果彼此之间只有猜忌,最终引发的内乱才是最可怕的——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了这一点。
况且,如果攻势进展不顺,正如尼维尔所言,48小时后取消便是。
毕竟,在区区两天之内,战局也不至于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至少,看起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