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

“朝廷的贵族每年俸禄多少?”

“朝廷大大小小的官员,俸禄又是多少?”

“大明皇朝的财政特点,便是从穷人和普通人身上搜刮财富,用以赡养那些富可敌国的人。”

“这些穷人和普通人,就是农民、工匠、普通商人。”

说到这里,陈圆圆深深叹了口气,神情中满是无奈。

她终于彻底明白,杨奇伟那番话的深意。

如果分配制度不改变,纵然天下百姓能亩产千斤、万斤,依旧难以摆脱当前的困境。

因为生产力固然重要,但从来都不是关键所在。

关键在于,他们从百姓身上拿走多少,能给百姓留下多少!

杨奇伟爽朗大笑,鼓掌道:“你确实明白了。”

“当今天下皇朝,不论如何花言巧语,都无法掩盖其本质。”

“那便是掠夺普通百姓,奉养富可敌国的权贵皇族。”

“而我圣教要做的,便是改变这一现状。”

“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此前我给士兵定饷银每月两百多斤粮食,给普通工人定饷银每月一百斤粮食,曾有人向我提议,给的太高了。”

“我当时便生出一个疑问,皇帝那么多太监宫女,需要消耗多少银钱?”

“诸侯那些宫殿仆从,美人姬妾,需要消耗多少银钱?”

“朝中权贵的仆从美婢,又需要消耗多少银钱?”

“为何这些钱粮用在百姓身上,却总有人认为给得多了?”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了吗?”

杨奇伟的这个问题,仿佛惊雷在陈圆圆和李香君内心轰鸣不断。

她们痴痴地望着杨奇伟的侧颜,一时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复。

每月百斤粮食,不过是半亩地的收成。

而大明朝拥有数百万亩田地的藩王有多少?

拥有数百万亩田地的贵族又有多少?

大明皇朝从天下百姓身上搜刮了多少?

百姓得到的,真的多吗?

两人失神间,已经接近小西渡。

有人远远看到众人,认出了杨奇伟。

顿时,有人高呼道:“教主,是教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