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阳听完了然,也明白了为何建安王会那么明目张胆的练兵。起初他看到这消息的时候,心中是有疑虑的,以为这是自己皇帝老爹甩下的鱼竿,就是用来看谁会反他下的鱼饵。不过现在看来,自己的皇帝老爹是知道建安王的事情的,但应该还不知道他已经和宫里的人已经勾结上了。

从老国师府上出来,这时间也来到了下午,让人带了封密信到宫里,得到的回复只有两个字“随他”。看来自己是杞人忧天了,这事皇帝不急,自己这个皇子是瞎操心了,但他依然让人密切关注建安王的动向,免得事态超出皇帝老爹的预期,不好收场。

回到了万安寺里,李岚之自己的这个皇兄,这个太子殿下早就在山门口等着了。不过让杨阳纳闷的是,为何他现在是一个光头,按理说只是来这祈福,又不是出家,怎么会把头剃了呢。

“皇兄,你这是演的哪一出?”

寻了一间僻静的小屋,杨阳盯着李岚之那光溜溜的头发,觉得有些好笑。

“你还说呢,让我来这祈福,又没说清楚,那我只能做戏做全套了。”

李岚之十分幽怨,这确实是自己的这个六弟的计划,但具体的没跟自己说,为了爱情,他也只能一咬牙一跺脚,干脆把自己按照出家人的那套流程来了一遍。

“皇兄,我知道你着急,但你先别急,再有一个月,梦璃姐姐就回来了,到时候我再给你们安排一出戏,你们的事情就成了,这是剧本,不是,是计划,你先看看。”

杨阳让人把一小本书札拿了上来,上面是他写的剧本,融合了白蛇传、梁祝和甄嬛传的剧本,保证能把所有人忽悠得团团转。

“六弟,你这是自己写的?”李岚之自认为博览群书,但与自己的这个六弟比,好像差距有点大。就拿这个来说,要不是自己知道这是假的,自己估计都信了里面的事情。

“这是天机阁里的那些隐世不出的大先生们写的,你别纠结这些,保证管用就行。等此事过后,我可是梦璃姐姐的娘家人,要是你待她不好,我可是要找你算账的。”

“哪能啊,我是这种人吗?不对,你不是我的娘家人吗?”李岚之摸了摸自己的光头,感觉自己的这个六弟说得不对,但好像没有哪里说的不对。

“现在梦璃姐姐可是天机阁阁主的义女,我也是天机阁的,你要是欺负梦璃姐姐,就相当于欺负天机阁,你说是也不是?”

李岚之点点头,但自己又不是那种人,自己的这个六弟属于杞人忧天了。

出了小屋,杨阳问了问金莎公主的事情,下人回答说,金莎公主安排妥当之后,就要了一些食材,此刻正在厨房准备吃食。杨阳听了之后,想来这小姑娘还是害怕自己把他送回宫里,所以急着表现呢。

但现在时局已经稳定了下来,自己估计待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回天机阁,虽然那里要什么没什么,但胜在清净。在天机阁里,自己想睡多久就睡多久,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在那自由惯了,回来反而有些不适应了。

回了自己万安寺的小院,杨阳躺了一会儿,发现中午的时候好像吃的有点多,口有点干,便给自己倒了一杯茶,浅浅的啄着。

“殿下,你醒了吗?”敲门的是张小海,刚刚告诉他自己要休息一会儿,所以就让他也去休息一下,没想到他却在门口守着,怕自己会遇到什么危险。

“进来吧。”杨阳没有去开门的习惯,都是让他们自己关门自己开门,说到底就是懒。

“殿下,公主她用酸梅煮了一碗酸梅汤,中午吃得有些油腻,用它来解解腻。”

门开,进来的是张小海和金莎公主,公主手里托着一个木盘,上面摆着一罐酸梅汤。现在的金莎公主看起来比刚刚出宫时候脸色好了很多,清瘦的脸上有了一些精气神,此时正微红着脸,把酸梅汤放在桌上,盛了一碗出来。

“你喝过了?”

杨阳端起来,尝了一口,这里面还加了些蜜饯,确实是前世那酸梅汤的味道。自己之前只是发明了火锅的吃法,但却并没有配上这酸梅汤。

“呵呵,殿下。我这不是给你试毒嘛,所以就,就先喝了一碗。不过公主殿下,我并没有别的意思。”

张小海此时十分尴尬,心中有些愧疚,他不应该怀疑这公主,但确实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我毕竟是来自敌国的人,你们不信任我是正常的,换作是我,也会这么做的。但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公主,我只是皇室支脉里一个庶出罢了。所以也请你们,不要叫我公主了,其实我的真名叫素素。”

“素素,好名字,是吧殿下。”

金莎公主没有责怪自己,张小海也松了一口气,为了缓和这有些尴尬的气氛,他就顺着公主的话,夸赞了一句。

“轩辕素素?”杨阳点点头,他早就猜到了南韶皇室不会送一个真正的公主过来,毕竟就算南韶真的想送,他们也要有才是。谁不知道南韶皇室,只有轩辕庭这么一个独苗。

“不是,轩辕是皇室正统才有资格用的姓氏,支脉就只能用金姓。”

“所以公主殿下,你不叫轩辕素素,而是叫金素素。”

“其实我也不叫金素素,我只是素素。”说到此处,小姑娘的眼睛里有泪光在闪动,这是她藏在心底不愿与人说的伤心事。

“好,素素姑娘。也请坐吧,你这煮的酸梅汤,很好喝,看来你说你擅长厨艺,不是假话。”杨阳喝完一碗,又把空碗递了过去。这小姑娘的身世,他其实已经让天机阁的人去查了。他这人谨慎,不可能随便留一个不知道底细的人在身边,哪怕只是在这万安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