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朝会(九)

他言辞恳切,目光中好似满是对局势的斟酌。

吏部尚书沉吟片刻,出班奏道:“陛下,若真行此举,当循序渐进。可先下令清查寺院田产,令僧尼还俗归耕,再将多余寺宇改作学堂、医馆,既不损佛面,又能利民强国。且选拔贤能官吏督办,恩威并施,方可平抚舆情。”这一番话,条理清晰,引得不少官员暗暗点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直沉默的刑部尚书此时也开口道,声如寒铁:“陛下,臣担心有不法之徒借机生事,中饱私囊。清查寺院务必严苛,若遇反抗,当以国法论处,不可姑息。”

其眼中寒光一闪,似已预见刀光剑影。

礼部尚书李元洪装做露踌躇犹豫之色,轻咳一声,上前一步,微微躬身进言道:“陛下,佛教传播深远,已然深入人心,百姓们笃信虔诚,世家大族更是多有供奉。此刻若要贸然对佛寺采取行动,微臣恐会因此失了民心,激起民间哗变,还望陛下您三思而后行啊。”

言辞委婉含蓄,却精准地点出关键要害,配合着脸上恰到好处的担忧,让人挑不出一丝破绽。

一时间,殿内议论之声此起彼伏,赞成对佛寺采取措施的官员们言辞急切,句句忧心社稷安危;反对的一方亦是忧心忡忡,满心顾及舆情动向。

皇帝李景炎目光如炬,缓缓扫过众人面庞,演技精湛地定格在季海生身上:“宰相,你意下如何?”

季海生步上前,身姿恭敬却又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坚定:“陛下,臣以为,当下佛事兴盛之势已然走向畸形。自古以来,大肆兴建石窟,如那南方举世闻名的云逸、龙冈石窟,耗费的人力物力难以计数,倾尽举国之力。如今朝堂之上艰难维艰,反观佛寺却富奢至极,当务之急,确应对其加以规制。只是凡事操之过急必然引发祸乱,不妨先行从清查佛寺田产、僧尼人口着手,令僧尼还俗归籍,参与农事生产,循序渐进推进,或可解当下燃眉之急。”

皇帝李景炎微微颔首,眼中不经意间闪过一丝只有近旁之人才能察觉的赞赏之意。他转而望向殿外远方好似,佛寺悠悠的钟声随风传来,仿若声声叩问灵魂的梵音。

“朕亦不想与佛为敌,可朕的子民正在挨饿受苦,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无饷银可发,朕的江山已然风雨飘摇!”李景炎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泛白,将那悲愤交加的情绪演绎得入木三分。

恰在此时,殿外一名内侍匆匆入内,疾步走到殿中,跪地高声禀报:“陛下,宫外有大批百姓请愿,言如今我大燕干戈四起,灾祸连连,皆是是因朝廷未拨款修缮各大寺院,以求上苍庇佑,保我朝风调雨顺。”

这消息仿若一勺热油倾入热锅,瞬间群臣再度哗然一片。

刑部尚书当即冷哼一声,上前奏道:“陛下,此乃佛寺蛊惑人心的狡黠之举。每逢灾年,他们从不向百姓施予援手,反倒蛊惑百姓求神拜佛,大肆耗费民财。如今可好,竟还妄图从朝廷抠钱。”

李景炎怒极反笑,笑声在殿内回荡,带着几分悲凉与愤怒:“好一个佛门清净地!果真是清净无为啊!”

说着锐利的目光看向,玉阶下数位身着袈裟、手持禅杖的高僧,各个法号不凡,有绝远大师、慧明大师等等。

皇帝李景炎端坐龙椅,脸上的为难之色瞬间化作一抹看似温和的笑容,可那笑意却未达眼底:“不知各位大师,可愿为国分忧啊?”

绝远大师心中暗骂,这该死的小皇帝,和群臣演这一出,给天下人看,当真是虚伪至极。

分明是里子面子都想要,却让他们这些寺庙主持来背黑锅,麾下少林弟子要是知晓此事,还不得骂娘,这改革的利刃又砍向佛门一刀,当真欺负人。

可面上,他们仍得强压怒火,双手合十,一齐微微躬身,却也知晓此刻不能公然与皇权相悖,否则只怕顷刻间就等人头落地,只得硬着头皮应下:“阿弥陀佛,陛下,我佛慈悲,佛门向来心系天下苍生,既如此,我等愿为陛下分忧。”

皇帝李景炎看似满意地微微点:

“众卿,既佛门已表心意,接下来便依方才所议,即刻着人清查佛寺田产、僧尼人口,各部需协同配合,莫要懈怠。吏部精心挑选贤能官吏督办此事,务必做到公正严明;刑部密切留意各方动向,若有异动,严惩不贷;礼部则负责安抚舆情,莫让百姓恐慌。”

李景炎目光冷峻,一一部署,群臣齐声领命。

其话音刚落,一内监匆匆入殿,手中拂尘都因疾行而有些凌乱,未及行礼便高声禀道:“陛下,大喜啊!东境东征大都督王离,所率百战穿甲军,数日前于清水河畔,与相城侯叛军决战,大破敌军,斩敌无数,生擒叛军贼首,不日将押解京师斩首。”

“哗!”

这一消息如同惊雷,在朝堂上空轰然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