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朝会(十)
羿日。
太和殿,晨光熹微。
大殿之中,百官身着朝服,文武百官,队列齐整,乌压压地跪地,衣袂相连,如同一幅深色的织锦铺陈于地。
随着一声高亢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刹那间,百官齐声呼应,呼声似滚滚春雷,排山倒海般在殿宇间轰然炸响,震得那高悬的殿梁都微微颤动,空气中仿若有回音在激荡,袅袅不绝。
燕国少年皇帝李景炎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稚嫩的面容透着与年纪不符的冷峻。他目光扫过阶下群臣,清了清嗓子,声音虽还带着几分少年的清亮,却有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平身。”
“朕听闻近年来,民间时有粮价波动、百姓购粮艰难之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朕曾下旨,彻查全国粮仓,务必确保仓廪充实,百姓无饥馁之忧。朕再三告诫,诸卿,此事关乎国运民生,当全力配合,不得有误,可如今却仍见乱象未平,朕心甚忧。”
”朕遣派多路钦差,分赴各州府核验仓粮实数,本期望看到的是满仓积粟,足以应对灾年荒岁、平稳市价。怎奈有那等奸佞之徒,阳奉阴违,中饱私囊,虚报仓廪之丰足,实则亏空严重。地方官员,或为保一己仕途,与不法粮商勾结,囤货居奇,哄抬物价,致百姓于水火之中挣扎求存。”
“朕于朝堂之上,望诸卿能殚精竭虑,为朕分忧,为苍生谋福。户部掌管钱粮诸事,理当严谨调度、清查账目,却在诸多关节含糊其辞;各地督抚身负牧民之责,竟坐视粮价飞涨、民生凋敝而不作为,或是敷衍塞责,以些微小惠妄图蒙蔽圣听。
“朕深知,欲解当下困局,非雷霆手段不可。即日起,着刑部联合大理寺,严查涉事官员、奸商,无论品阶高低、财势大小,一旦查实,绝不姑息。抄没之家产,尽数充实国库,用以赈灾购粮。再令工部协同户部,加速修缮各地老旧粮仓,以防鼠患虫害、雨水侵蚀,确保储粮无损。”
“朕亦会亲率百官,斋戒祈愿,望上苍垂怜,护佑我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朕更信,人力可挽颓势,唯愿诸卿能即刻警醒,同心协力,共渡难关。若再有懈怠,国法森严,定不轻饶,望尔等好自为之,莫负朕之重托,莫寒百姓之心。”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小太监颤抖着双手呈上一摞奏章,李景炎心头一紧,伸手翻开,一目十行之下,火龙烧仓,果然又是这种把戏,本是为了摸清家底,以备不时之需,未承想,此刻却等来了多处粮仓失火、粮草付之一炬的噩耗。
皇帝脸色愈发阴沉:
“雍州,闽清府粮仓失火,火势迅猛,一夜之间,存粮付之一炬?还有雍符府、凉泺府……多地皆传此噩耗?”
“砰!”李景炎,猛地一巴掌拍在龙椅扶手之上,霍然起身,怒声道:
“反了,真是反了,这雍州粮仓竟如同被施了魔咒一般,接二连三地燃起大火!”
一夜之间,雍州最大的官仓火光冲天,值守官兵虽奋力扑救,却因火势过猛,只能眼睁睁看着仓内数十万石粮食化为灰烬,相邻的三座储备仓也竟同时起火,滚滚浓烟遮天蔽日,周边百姓哭声震天,待大火熄灭,仓内几乎颗粒无存。
那饱含怒意的声音在空旷宏大的大殿内轰然回荡,震得殿角悬挂的铜铃嗡嗡颤鸣,侍立在旁的小太监们吓得双腿发软,簌簌发抖,脑袋恨不得直接埋进地里。
“臣等有罪,陛下息怒。”
群臣心中一惊齐齐一拜,不少官员声音中,或有几分心虚,或藏着莫名的忐忑,纷纷低垂着头,不敢直视皇帝的目光。
殿下群臣面面相觑,一时无人敢率先发声。
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锦衣卫飞奔而入,跪地呈报:“启禀陛下,最新消息,有密报称,雍州部分地方官员与当地豪绅勾结甚密,粮仓失火前,曾见有大量粮车趁夜转移,方向不明。”
正在此时,刑部尚书一脸严肃,急声道:“陛下,臣以为此事绝非偶然发生的意外。定是有那心怀叵测、包藏祸心之人,妄图蒙蔽圣听、中饱私囊,蓄意纵火,妄图销毁罪证。”
李景炎听闻,微微点了点头,眼中熊熊燃烧的怒火稍稍好似收敛了些许,有些不对劲啊,这消息来的这么齐,抬手示意他接着往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