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朝会(十)

刑部尚书见状,清了清嗓子,继续进言道:“依臣之见,当下应当即刻派遣朝中得力干员,星夜兼程分赴各地,严查纵火的幕后黑手,不论牵扯到朝中何人,一概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李景炎扫视一圈群臣,眼神瞬间冰冷如霜,寒声道:“传朕旨意,着令刑部、大理寺联合办案,从速彻查,各地驻军全力配合,封锁要道,务必将纵火者,及背后之人、贪腐之徒一网打尽。如有懈怠,定斩不饶!”

“臣遵旨!”刑部尚书领命,退至一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司农寺少卿尚书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他悄悄抬眼,看了看皇帝,又迅速低下头。这细微的动作却没能逃过李景炎的眼睛,他冷哼一声:“司农少卿,你掌管着天下,粮仓之事,你事先可曾察觉半分异样?”

司农寺少卿书身子一抖,慌忙跪地,叩首道:“陛下,臣……臣实在是未曾察觉。平日里各地粮仓报上来的账目皆是正常,臣也定期派人巡查,谁料想竟出了这等惨事。臣监管不力,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

李景炎眉头紧皱,他心里明白,这少卿的话,几分真几分假难以分辨。“哼,若真如你所言,那你这少卿之位怕是坐得也太安稳了些。且等查案结果出来,若你有半分隐瞒,朕绝不饶你!”

“谢陛下恩典,臣定当全力配合查案。”司农少卿声音颤抖地回应,心中惊惧不已,自己怕不是,要步寺卿的后尘。

大殿内气氛凝重如铅,众臣皆屏气敛息。

——————

俄倾。

少年皇帝李景炎,身着绣龙金丝袍,头戴通天冠,腰束玉带,端坐在那冰冷而又尊贵无比的龙椅之上。

他虽年仅十四,稚气未脱的面容却因这身龙袍添了几分成熟与冷峻,眼眸深邃如幽潭,静静凝视着殿下群臣,稚嫩的嗓音在殿内响起,却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爱卿!”

“今日召众卿前来,所议之事,关乎国本,乃改革度田之要事。自我大燕开国,至今已历三百年风雨,往昔之辉煌仍历历在目,然当下局势,却不容乐观。土地兼并之风,愈演愈烈,仿若汹涌暗流,侵蚀着国家根基。富户豪门,依仗权势财帛,肆意广占膏腴之地,阡陌相连,不知凡几;而贫苦百姓,辛勤终年,却落得身无所依,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如此两极分化,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国基必倾。”

皇帝李景炎微微一顿,眼中透出坚定决绝之色,继而提高声调:“朕决意重新丈量天下田亩,此事势在必行。着令专人清查每一寸土地之归属,务必详尽精准,不容有丝毫错漏。待清查完毕,无主之地便按户授田,务必让每一位耕者皆有其田,使其能安心劳作,仓廪充实,百姓安居乐业,方可保我朝长治久安。众卿皆是国之栋梁,身负重任,意下如何?”

殿下众臣听闻,先是一阵交头接耳,或面露难色,或若有所思,或频频颔首,一时间议论纷纷。良久。

宰相季海生眉间轻蹙,上前一步,拱手陈词:“陛下,此举善念昭然,然实操荆棘满途。且不论各地豪绅世家门阀势力交错如麻,单论重新丈量所需人力、物力、财资,便堪称浩繁,朝廷恐一时难承其重,朝堂震荡、地方纷扰在所难免,老臣以为是否过于急切了。”

“臣府议。”一位老臣出列,颤颤巍巍地拱手奏道:“陛下,此举立意高远,实乃救国救民之良策,还望陛下三思,考成法等变法措施,亦才刚刚实施,此举是否过于急切啊?”

紧接着,又有一位年轻新锐之臣上前一步:“陛下圣明!老臣所虑虽有道理,可若因噎废食,任由土地乱象发展,才是真正危局。当下虽艰难,却可集举国之力,调配各方资源,先从地方试点推行,积累经验,逐步铺开。只要陛下决心坚定,臣等万死不辞,定当全力辅佐,共克难关。”

随着两位大臣的发言,朝堂之上更是议论声四起。

李景炎目光如寒星,环视众人:“朕岂不知艰难重重?但若畏难而止,任土地沉疴日深,百姓流离,饿殍蔽野,彼时朝廷何以为继?朕意已决,纵困难如山,亦必竭力翻越。”

吏部尚书略作思忖,开口进谏:“陛下,既如此,臣建言从干吏遴选入手。丈量土地,贵在精准公允,可于各地衙署拣选贤能,另组丈量专队,直属朝廷节制,以防地方势力掣肘。”

李景炎微微颔首,目光缓缓扫过殿下一众臣子,声音沉稳而坚定:“众卿所虑,朕亦深知。如今朝廷局势,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考成法既已颁布施行,此乃革新吏治、提振朝纲之关键一步,绝不容有失。然当下诸多事务繁杂紧迫,时不我待!”

说到此处,他微微一顿,眼神中闪过一抹决然:“至于度田这等要事,关乎国本民生,干系重大。朕于人选一事,反复斟酌,已有腹稿。这些被朕选中的干吏,皆是才德兼备、能堪大用之人,明日便可到各部入职,即刻着手操办。朕望众卿能齐心协力,勿存私念,共助朝廷度过这艰难时局,开创我朝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