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六章 涌动

第一百五十六章 涌动

一刻钟前,京城外。

夜幕快要降临,应天府的喧嚣却未减半分。华灯初上,将胡同口照得亮堂堂的,卖小吃的摊贩们纷纷亮起了自家的灯笼,昏黄的光晕摇曳,映照着往来行人的面容。

李大爷守着他的煎饼摊,正收拾着剩余的食材,旁边卖卤味的赵伯吆喝起来:“卤煮嘞,热乎的卤煮,来一碗尝尝,一天的劳累都散咯!”

张婶拎着个竹篮,匆匆走来,跟李大爷招呼道:“李大爷,您这儿还有煎饼不?我家里那口子今儿天不亮就去码头搬货了,忙得很,要忙到大半夜,我得给他送点热乎的去,加俩鸡蛋,让他吃得饱饱的干活儿有力气。”

张婶一边等着煎饼,一边说道:“我那不成器的小子,去帮着坊里整理新颁的政令文书呢,都是跟当今陛下推行的变法有关。我瞅着,不少条令对咱老百姓是真好,像鼓励女子也能学手艺、做工,亦同绍兴年间变法那般,只是这变来变去的,着实有些折腾,不过当今陛下如今年轻鼎盛,应该能持久些吧!”

“咱还听说,这变法后,以后啊这衙门小吏,也能有机会升官,也不知我家那小子有没有这福气!”

李大爷手上动作顿了顿,点头道:“我是好事儿啊。持久好,持久好,就说这赋税,之前咱交得可不少,现在听说新法条下来,能给咱减负呢,往后手头能松快些。”

“我也觉着是。”张婶接过煎饼,帮着把豆浆灌进竹筒:“我娘家兄弟在乡下种地,前阵儿来信说,官府现在鼓励他们改良农具,用新法子种地,产量估摸着能往上提一提。这要真成了,粮食多了,咱日子可不就更好过了。”

正说着,街头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众人抬眼望去,只见一群身着青衫的学子正簇拥着一位老者快步走来,那老者鹤发童颜,手中还握着一卷书简,边走边激昂陈词:

“此次变法,乃是关乎国本、福泽万民之举,我等学子当全力拥护,为新政推行摇旗呐喊,广聚民心!”

周围的学子们纷纷点头称是,高呼口号,引得路人纷纷侧目,京城百姓们不知是不是错觉,时至今日,自九大学府成立以来,京城的文人士子好像多了数倍不止……而且都面生的很,不过人都怪好的嘞,没有其他读书人那么傲慢瞧不起咱这些普通老百姓!

张婶瞧着这阵仗,不禁咋舌:“这些个读书人,对变法倒是热心。不过这变法要落地生根,光靠喊口号可不成,还得看实操咋样。”

赵伯也在一旁附和:“张婶说得在理,就像那鼓励商户扩大经营,听起来是好事,可万一税赋跟着涨得离谱,咱小本生意可吃不消。”

人群中的喧闹声还未平息,街角处却又闪过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他们身形矫健,在人群中穿梭,看似无意,实则目光紧紧盯着那些讨论变法的人们。

李大爷眼尖,悄悄撞了撞张婶的胳膊,低声道:“张婶,瞧见没,那几个人,看着不像是善茬儿,估摸是来探听风声的。这变法触动了不少达官贵人的利益,怕是有人心里不舒坦,要搞小动作。”

一边想着待会儿要不要去官府举告?

张婶心领神会,压低声音回道:“唉,绍兴年间不也这样,咱平头百姓,就盼着过安稳日子,可别因为这些个事儿,搅得京城不得安宁。希望朝廷能拿捏得准,把这好事儿稳稳当当办好咯。最好能多杀杀这些达官显贵的威风,哼!”

就像绍兴年间,那些王公贵族被皇帝老儿,推到菜市口像杀猪一样,杀的这些杂碎惨叫连连,那可真是真呀,真高兴。

这时,旁边卖菜的王二扯着嗓子喊起来:“新鲜的萝卜嘞,刚从城外拉来的,水灵儿着呢!”

路过的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停住脚,蹲下挑起萝卜来:“老板,这萝卜怎么卖?”

王二堆满笑:“公子,便宜卖您,三文钱一斤,您瞧这萝卜,又脆又甜,炖汤做菜都合适。”

年轻人皱皱眉:“能不能再便宜点儿?我是附近大秦学府的学生,手头不宽裕,想买几个回去跟同窗们熬个汤,大家一起暖和暖和。”

王二犹豫了一下,一摆手:“行,看您是个读书郎,求学不易,就两文半一斤吧,您多来点,我给您挑几个好的。”

年轻人选了几个大萝卜,付了钱,起身离去,嘴里还念叨着等会要跟同窗讨论的文章,走了几步又回头道:“王二叔,您对当今陛下变法咋看?我在学府听先生讲学,觉得这变法若能彻底施行,于国于民益处颇多。”

王二挠挠头:“我一介粗人,不懂那些大道理。就觉着吧,只要咱生意能好做,不被官府瞎折腾,就行。这变法刚开始,还得再瞅瞅。”

位身着青衫的年轻人卜锦程,拎着萝卜。

眉头紧锁,脚步匆匆,心中的愤懑如即将喷发的火山,止不住地往外涌,心里不停地低声咒骂着:

“那狗皇帝到底发了什么疯,非要搞什么变法!好好的江山,非得折腾出个天翻地覆不可。还有那凭空冒出来的九大学府,真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招来那么多舞文弄墨的酸士子,我这好不容易花钱买来的学位,真是亏死了。”

小主,

他越想越气,猛地一甩衣袖:“想我堂堂国子监,传承数百年,那可是为国选材的圣地,如今倒好,被那劳什子变法一搅和,经费被削减,师资也流失,快成了无人问津的破落户、摆设一般的存在,实在是可恶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