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以点带面

第一百七十七章以点带面

在大燕王朝广袤的疆土之上,京师仿若熠熠生辉的明珠,而京兆府、应天府,青云三府之地宛如三颗守护星辰,拱卫其周。

京兆府,位处京畿核心,各级官僚勤勉施政,坊市井然有序,律法严明公正,民生安乐祥和,仿若精密的齿轮组,推动着京师乃至整个王朝平稳运转,是大燕的行政中枢,维系着朝堂与市井的和谐共生。

应天府,坐拥水陆通衢之便,市集喧闹繁华,商旅往来不绝,财货积聚如山,以源源不断的钱粮赋税,为京师注入蓬勃动力,恰似丰盈的钱囊,滋养着王朝的兴盛根基,支撑起大燕的锦绣繁华。

青云三府中的最后一府,虽名气稍逊于京兆、应天二府,却有着别样的厚重底蕴。青云府山水相依,风光旖旎,仿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吸引着文人墨客纷至沓来,留下诸多传世佳作,为大燕的文化星河添上璀璨光芒,堪称是滋养才情

三府齐心,相辅相成,汇聚成一股磅礴伟力,护佑大燕京师稳如泰山,见证着王朝的辉煌崛起,在历史的长河中镌刻下不朽的印记。

——————

烈日高悬,炙烤着大地,三府之地中的,青云府外,临近州府的,平阳、临漳、河间三地仿若被火炉笼罩,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本就艰难的百姓,在饥饿与绝望中挣扎,却未曾想,一股暗流正在涌动,加上天地大震,将他们拖入更深的深渊——红莲教趁虚而入。

这红莲教打着“济世救民”的幌子,四处散播谣言,蛊惑人心。他们宣称世间苦难皆因朝廷无道,唯有信奉红莲,方可在末世寻得生机。那些饿得两眼昏花、心智迷离的灾民,仿若抓住救命稻草一般,纷纷入教。不出一月,数万灾民被其操控,如傀儡般,向着京城重地青云府,永平县城浩浩荡荡进发。

——————

数日前,青云府边界,永平县。

永平县的天空阴沉沉的,仿佛一块浸透了水的布,随时可能倾泻而下。县城外临时搭建的窝棚区绵延数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的霉味和人群聚集特有的浊气。

(户部侍郎刘晏(大唐府征召人物——每个召唤人物,履任地方,可辅助皇帝,侦察四方,侦查率+15%。)

(资料:刘晏唐朝中期官员,曾任户部侍郎等职。他掌管财政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改革漕运、盐政等,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又注重减轻百姓负担。他廉洁奉公,致力于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唐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次奉皇命前来青云府巡查赈灾。三日前那场大地震死伤无数。朝廷紧急调拨的赈灾粮款昨日才到,今日便开始施粥。

其站在一处高台上,望着下面蜿蜒如蛇的队伍,眉头紧锁。

“大人,今日的粥已经熬好了。”一个穿着户部服饰的小吏恭敬地站在刘晏身后,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

刘晏点点头,伸手接过账册翻看。

“按照这个量,每人能分到多少?”刘晏指着账册上的数字问道。

小吏面露难色:“回大人,若按现在排队的人数...每人恐怕只有半碗稀粥。”

刘晏的手指在账册上轻轻敲打,目光扫过下面衣衫褴褛的灾民。队伍中多是老人和孩子,青壮年男子反倒少见——他们要么在废墟中寻找亲人,要么已经被征调去清理街道了。

刘晏的目光愈发深沉,他深知这半碗稀粥对于这些灾民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可如今赈灾粮款才刚到,后续补给不知何时能跟上,只能先解燃眉之急。

“先按这个量分发,务必维持好秩序,莫要让灾民们起了冲突。”刘晏沉声道。小吏领命而去,不一会儿,施粥处便忙碌起来,灾民们眼巴巴地望着热气腾腾的粥桶,眼中满是渴望,队伍也微微有些躁动。

刘晏走下高台,亲自来到队伍旁维持秩序。他温和地安抚着那些焦急的老人:“诸位莫急,粥都会有的,人人都能吃上。”

窝棚区的地面泥泞不堪,刘晏崭新的官靴很快沾满了泥浆。他对此毫不在意,径直走到队伍旁边,观察着灾民的情况。大多数人面色蜡黄,眼神呆滞,仿佛已经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孩子们躲在大人身后,眼睛里却还闪烁着恐惧与好奇。

“爷爷,我饿...”一个约莫五六岁的小女孩拉着身旁老人的衣角,声音细若蚊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