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官有门路助力,子渊有才学能力,有本官帮你,封侯拜相、位极人臣,都不是难事。”
“你我强强联合,我杜家也能水涨船高,此乃共赢之策。”
杜昆的段位可比姚广高得多了。
他不谈阵营、不谈钱财、不谈美色,以男人都关注权势为切入点,简单粗暴地告诉苏润:
我能让你一展抱负,万万人之上。
你能功成名就,我能水涨船高,我们都是赢家。
听到这话,即便是苏润无心与秦镶联姻,也不得不承认:
杜昆的话,的确很诱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光从利益角度看,正三品手握实权的吏部侍郎,可不是比国子监祭酒更有助力?
秦镶虽然桃李天下,弟子众多,可弟子毕竟不是儿子,不会倾尽全力帮着秦家。
何况是跟秦家又隔了一层的苏润呢?
至于连学生都没几个的宋修齐,杜昆就更不放在眼里了:
杜昆虽然与宋修齐同为三品,但他比宋修齐权力大。
而且宋修齐在朝中没什么靠山,可他背后是有重臣和勋贵撑腰的。
何况,宋修齐态度模棱两可,早就出局了。
无论怎么看,杜昆都是最优选择。
基于此,杜昆很是自信:
自己这个正三品的实权侍郎,出面拉拢一个连进士都不算的平民子弟,甚至不惜嫁女儿,只要苏润不傻,一定会选择自己。
而苏润在‘拒绝杜昆,进一步激怒对方’和‘答应杜昆,打入敌人内部’两条路中,思索片刻,选择了第三条路:
一字计:拖!
先把璨之和卓然弄回来,安全离开。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抱着这样的想法,苏润瞬间起身,礼数周全的躬身作揖,而后真诚道:
“杜大人厚待,学生感激不尽。”
“待学生处理好与秦祭酒之事,再请大人一叙。”
苏润故意说的模棱两可,引导杜昆往他希望的方向思考。
跟着,不等杜昆开口,就主动表示诚意:
“恰学生制了一批新纸,洁白如棉,极宜书画,赠与大人!”
“学生之心意,还望大人收下。”
反正造纸和查案,都是奉太子之令。
如此,花太子的钱,办太子的事,岂不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