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飞扬的手机急促响起。来电的是一位在消化内科颇有建树的老友,电话那头语气焦急:“飞扬,我们医院最近收治了一批克罗恩病患者,情况很棘手,这病的复杂性你也知道,病程反复,好多患者的病情控制得很不理想。我们实在没辙了,你和祖训能不能过来帮着研究研究?”
赵飞扬眉头紧锁,转头看向刘祖训,用手捂住手机话筒,低声说道:“祖训,消化内科那边克罗恩病患者情况危急,找我们帮忙,这病可不简单,去吗?”刘祖训眼神立刻严肃起来,坚定地点点头:“去,这种时候咱不能退缩,说不定能找到新的治疗方向。”赵飞扬这才对着电话回应:“行,我们马上过去。”
两人马不停蹄赶到消化内科会议室,里面气氛凝重。消化内科主任李华满脸疲惫,看到他们来,赶忙起身迎接:“可算把你们盼来了。这次送来的克罗恩病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病程处于活动期和缓解期交替,治疗难度极大。”说着,他把一叠厚厚的病例资料递给赵飞扬和刘祖训。
赵飞扬一边翻阅病例,一边听李华介绍:“从病例来看,患者的病变位置分布很广,回肠末段、结肠、回结肠都有累及,还有少数上消化道也出现了问题。而且,很多患者肠壁增厚变硬,肠腔狭窄的情况愈发严重,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消化功能。”刘祖训看着病例上的检查报告,眉头皱得更紧:“这病的复杂性远超想象,病变黏膜呈纵行溃疡和鹅卵石样外观,累及肠壁全层,还引发了一系列并发症,治疗起来确实棘手。”
消化内科的骨干医生小王补充道:“是啊,我们现在主要是按照常规治疗方案进行,用硫唑嘌呤和巯嘌呤治疗那些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激素的患者,但显效时间长,很多患者在等待药物起效的过程中,病情还在不断恶化,而且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让患者苦不堪言。”
赵飞扬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先从患者的个体差异入手,仔细分析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身体状况和对现有治疗的反应。克罗恩病虽然复杂,但肯定有突破点。”刘祖训点头表示赞同:“没错,同时我们要密切关注实验室检查指标,尤其是炎性指标和营养状态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说干就干,赵飞扬、刘祖训和消化内科团队立刻投入工作。他们先来到病房,看望一位年轻的患者小林。小林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身形消瘦,腹痛和腹泻让他备受折磨。赵飞扬坐在床边,轻声安慰他:“小林,别着急,我们一定会想办法控制住你的病情。你最近感觉怎么样?”小林虚弱地说:“医生,我肚子疼得厉害,吃什么都不消化,还一直拉肚子,我真的快撑不住了。”刘祖训在一旁仔细查看小林的病历,眉头紧锁:“你这种情况我们很重视,一定会找到更适合你的治疗方法,你要积极配合我们。”
离开小林的病房后,赵飞扬对团队成员说:“小林的病情比较典型,营养状态很差,我们要在治疗的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提高他的身体抵抗力。”李华点头回应:“已经在给他进行营养补充了,但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太差,效果不太理想。”
回到办公室,大家围坐在一起讨论治疗方案。赵飞扬看着手中的资料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可以尝试调整硫唑嘌呤和巯嘌呤的用药剂量和疗程,同时寻找一些辅助治疗的方法,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刘祖训补充道:“对,我们还可以研究一下肠道菌群与克罗恩病的关系,也许调节肠道菌群能改善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病情有帮助。”
检验科的张博士说道:“我们检验科会全力配合,加强对患者粪便钙卫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为治疗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药剂科的王主任也表示:“我们会密切关注药物的供应情况,确保治疗药物的充足,同时研究如何优化药物配方,提高疗效。”
研究工作紧张有序地展开。赵飞扬和刘祖训带领团队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一些病情严重、对现有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他们尝试联合使用其他药物,如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中药提取物,希望能增强治疗效果。
研究肠道菌群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部分克罗恩病患者肠道内有益菌数量明显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刘祖训看着检测数据,对赵飞扬说:“飞扬,你看这数据,肠道菌群失衡很严重,我们可以尝试给患者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看看能不能改善肠道环境。”赵飞扬点头:“可以一试,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菌种和剂量,避免引发其他问题。”
他们在部分患者中开展了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辅助治疗试验。给一位患者使用益生菌后,医护人员密切观察他的病情变化。一周后,患者的腹泻症状有所减轻,腹痛次数也减少了。患者开心地对医生说:“医生,我感觉好多了,肚子没那么疼了,也没拉那么多次了。”负责治疗的医生笑着回答:“这是个好现象,说明治疗有效果,你要继续配合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