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王史俊贤见状,心中一紧,连忙问道:“皇上,您为何叹气?可是有什么烦心之事?”
史俊贤的声音平稳而温和,但他的眼中却闪过一丝探究。他站得笔直,双手微微拱起,摆出一副忠诚臣子的姿态。其他将领也纷纷附和:“是啊,皇上,若有何事困扰,请告知臣等,臣等愿为皇上分忧。”
皇帝抬起头,目光深邃地看了史俊贤一眼,然后缓缓道:“平南王,你对朕忠心耿耿,朕自然是知道的。只是,朕近日读了一些书,感慨颇多。”他顿了顿,似乎在斟酌接下来的言辞。
史俊贤心中一跳,他端起酒杯掩饰自己的情绪,轻轻抿了一口,静静地等待着皇帝的下文。 殿内的其他将领,也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
太和殿内的气氛因皇帝的那声叹息而变得凝重起来。烛火微微跳动,映得每个人的脸庞忽明忽暗。平南王史俊贤站在原地,目光紧盯着皇帝赵恺渚,心中暗自揣测着对方的意图。其他将领,如李牧和、赵武陵等人,也都屏息凝神,等待着皇帝的下文。乐师们的琴声早已停下,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沉寂,只有偶尔传来的杯盏轻碰声,打破了这份安静。
皇帝靠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目光深邃而悠远。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诸位爱卿,朕近日读了一些历史书,上面记载着一些将领叛国的故事,让朕深感忧虑。”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似乎真的被那些历史所触动。
史俊贤闻言,心中一紧。 他不动声色地端起酒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落在皇帝身上,试图从对方的神情中读出更多的线索。李牧和粗大的眉头微微皱起,赵武陵则低头沉思,殿内的气氛愈发紧张。
皇帝顿了顿,继续道:“朕记得,历史上有一位将领,名叫张义。他本是前朝的一位名将,战功赫赫,深得皇帝信任。朝廷赐他高官厚禄,甚至将边疆重镇交由他镇守。可谁曾想,他却因不满朝廷的政策,私自招兵买马,最终起兵叛乱,险些颠覆了整个国家。”皇帝的声音平稳而缓慢,但每个字都像一块石头,重重地砸在众将领的心头。
史俊贤的手指微微一颤,但他很快掩饰了过去。 他低头思索片刻,然后抬起头,恭敬道:“皇上,历史上的张义,确实是个反面教材。只是,那已是前朝旧事,与我朝无关啊。”
皇帝微微一笑,摆了摆手:“平南王言之有理。朕并非怀疑诸位的忠心,只是读到这些故事,总不免心有余悸。”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的众人,“张义叛乱之后,前朝皇帝痛定思痛,颁布了多项法令,加强了对兵权的监管。可即便如此,后来的几代皇帝,仍免不了猜忌将领,导致君臣离心,国家动荡。”
李牧和闻言,忍不住站起身,拱手道:“皇上,臣等对国家忠心耿耿,绝无二心。历史上的教训,臣等铭记在心,绝不会重蹈覆辙。”他的声音洪亮,带着一股战场上的豪气,似乎想用这份坦荡来打消皇帝的疑虑。
赵武陵也紧跟着起身,语气儒雅却坚定:“是啊,皇上,臣等身为大赵的将领,自当以国家为重,绝不会做出叛国之事。若皇上有所忧虑,臣等愿以性命担保,绝不辜负皇上的信任。”
皇帝看着他们,眼中闪过一丝满意之色。他摆了摆手,示意两人坐下:“两位将军不必如此,朕自然是相信你们的。”他的声音温和,似乎在安抚众人的情绪,“只是,朕常想,兵权过重,若有人心生异志,恐会危及国家安危。朕并非不信任诸位,而是想为我朝的长治久安,多做一些打算。”